|
张家敏 |
张家敏:香港智库发展瓶颈多
人才和财政是主要问题
智库的功能是影响政策、争取不同人对其观点的认同、向合适的人群推广。香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智库,这与政治运动有关,因为香港人比较理智,知道如果你是讲道理的就对你有好感,这是好的情况。然而,香港的智库影响力不大,主要智库都是政治层面的,没有侧重在社会层面,所以知名度不高,公信力不强。好一点是大学发表的定期报告,特别是经济类的,大家都会多看;如果是政治的,大家就觉得倾向性太强,公信力打问号。
现在香港的智库一直以香港视角关心本地事务,对国内、亚洲、国际事务不太关心。主要问题出在人才和财政方面。智库应该知道自己的定位、目的,现在的智库有些不是很清楚这两点,即使清楚,智库有没有能力请专才,让他长期做下去也是问题。我们始终不是外国的旋转门,智库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能吸引很好的人才,个别除外。因为它既不是大学、也不是政府、钱也不是很多,却有很多限制。很多香港智库都是找外面的人,或者做访问然后写出来,不能真正做基础研究,根据外国的经验成败提出可行的东西,这与财政、智库定位、发展途径都有关,很难吸收人才。
企业的智库和一般智库又不一样,它的研究要为企业和客户提出有实际用途的意见。香港的企业智库不多,主要在银行,非金融界不多。其实,航运方面的智库如果能和企业密切挂钩,并借助对这个行业的熟悉度向政府提出意见,可能比较有影响力,因为是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内地可能也比较受重视。
一方面是智库很难产出有高水准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出,也还要通过适当的管道让更多人支持,介绍给社会,这一点都不比研究容易。有水准的调研如果公关做不好,一样没有用,所以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太重要了。要给相关部门一种感觉,你是做一些研究出来给他们参考的,不是压力团体来批判功能部门的。比较成熟的智库,要有足够的财政实力,也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考虑双赢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