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南疆“特区”

http://www.CRNTT.com   2010-06-30 12:26:55  


 
干渴的热瓦克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09:3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干渴的热瓦克

  每月增加的几元钱电费使日加夫降低了使用洗衣机的频率,他家对现代生活的第二次尝试遇到了挫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刘宏鹏 | 新疆和田报道

  从托克提.日加夫家出来,左转走上四五百米,就是被称为热瓦克的一片沙丘。前几年县旅游局在这里立了一块无字石碑,使小城策勒的苍凉历史更加具体化。

  和田地区的策勒县,一个因沙闻名的地方。流传广泛的说法是,县城在历史上曾因风沙三次搬迁。虽然还没有文字证实这一说法,但大多数人相信热瓦克的沙子下面就是上一次废弃的县城。

  作为一项创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策勒人用了不到20年时间实现了“人进沙退”——日加夫一家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曾是滚滚黄沙。

  不过,在水利欠账逾百亿人民币的情况下,阻止沙丘的侵袭已使策勒筋疲力尽。《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南疆三地州需要大约1500亿元资金才能有效改善水利问题。地方官员称,这是整个地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缺水问题的背后,是南疆地区沉重的人口负担。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千分之五的情况下,南疆地区的数字一直保持在1%以上的高位。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人地矛盾使缺水问题更加突出。

  “我们希望能在10年内逐步弥补历史欠账,这样策勒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策勒县水利局局长王军对本刊记者说。

  从沙里抢下土地

  热瓦克在维语中是宫殿的意思。67岁的日加夫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这里有一座地下城市。

  那时,日加夫还住在几公里外的策勒河边,热瓦克的沙包也比现在高。他偶然会来这里捡一些瓦片和古代钱币回去玩耍。一路走过来,他可以感到风沙从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迎面吹来,直扑自己的家乡。

  策勒是大沙漠边缘绿洲中的一个。在塔克拉玛干周围,由于天山、昆仑山的山前降雨和雪山融水,洪水携带风化物在山前不断堆积形成三角洲。因此,从沙漠西北面的阿克苏,到西面的喀什、南边的和田,一直到东北面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绿洲。

  最大的绿洲上坐落着喀什、和田这样的城市,略大一点的是县城,小一些的则是乡镇。

  大大小小的绿洲如同一串项链被315国道串起,策勒就在最中间。从哈密吐鲁番盆地吹来的东北风,以及从阿克苏吹来的西北风,堂而皇之地把沙子搬运到策勒,使它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浮尘和沙尘暴所笼罩。

  几千年来沙丘不断南压,使绿洲一个个消失,如今只剩下昆仑山前的狭长地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流沙推进到距离策勒县城不到2公里的地方。

  策勒县策勒镇的农民日加夫在1967年由政府组织到热瓦克附近开荒。那时由于沙丘的侵入,原住户陆续搬走。“我们从策勒河运水过来,第一年开的地,第二年又被沙子盖上了。”

  最后还是来自昆仑山的水挽救了黄沙迫近的县城:人们将洪水引到绿洲边缘挡住沙包,然后利用这个喘息之机种植林木。在拉锯战般的治沙之后,沙尘明显减少,人们还可以骄傲地宣称能从“沙中拿地”。

  上世纪80年代末,日加夫终于在黄沙退出后的土地上盖起了房子。很多年里,他和其他农民一样在自家院旁挖个大坑,春天洪水下来时把大坑灌满,用于未来几个月的饮水和浇地。大坑水干之日,就是断水之时。

  日加夫家的通讯地址就是策勒县策勒乡治沙站---因为这块土地是从沙里来的,还不属于任何村落。

  这就是策勒人曾经“战胜自然”的故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