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月刊:台湾主流民意与两岸融合路径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24-11-18 00:11:58


 
  (四)“选人不选党”的个体投票心理定式成为主流

  在台湾,民主政治即为民意政治。现今台湾地区选民对政党竞争的态度与投票心理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认党不认人”转向“认人不认党”。态度和投票行为理论认为,通过研究选民的态度就可以预测投票结果。在传统意义上,有政党倾向的选民会透过政党标签带来的捷思(heuristic)来支持同党参选人⑰,长期以来,政党认同在台湾同样被视为影响投票抉择的重要因素,如过去国民党的“铁票”很多。这种选票是“认党不认人”⑱。然而,近些年来,台湾选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越来越高,其投票行为也越来越不受政党动员所左右,再加上政党恶斗的形象深植人心,选民在投票时强调“选人不选党”的态度取向日益突显。

  “选人不选党”的投票心理随即培育出台湾选民的形象投票习性。选民的形象投票是一种普遍化的客观选举模式。选民在选择候选人时,并非真正认识“候选人是什么样的人”,而是透过大众媒介或人际传说,认为“候选人像什么样的人”。这种加入了浓厚的“传播活动”取向,可界定为“形象取向”。选民所评价仅是经由传播活动所描述的某些外表,加上自身对这些外表的期待、支持、或偏爱,综合产生的候选人“形象”。如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对选前爆出的政党频频打人格抹黑的负面选战,包括戏称“赖皮寮”“侯租公”和“炒地P”的候选人房地产争议,已经影响到部分选民的投票选择。⑲

  形象投票催生非典型政治人物力量崛起。从2022年的“九合一”选战开始,在民众投票的关注点排序中,首先聚焦的是候选人个人声量,其次才是政见议题。以国民党和民众党为例。虽然民众对国民党贪腐老旧的形象印象深刻,但并不影响一些国民党优秀的地方候选人如侯友宜、卢秀燕等中生代的崛起,他们的影响力逐渐超过国民党党中央,成为国民党内具有高人气的“非典型候选人”。这些“非典型候选人”因关注己身与民众的关系连结,着重于突出民生议题,并尽可能地减少倚靠党内大佬助力站台宣传带来党派形象与个人形象的负面联动反应。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个人色彩也十分突出,他擅长“标新立异”吸引民众,如容许双重党籍、不收任何费用,自诩是中道且具备多元自由的“民主”色彩。这种理念观点备受青年世代关注,民众党至今在脸书上也有近7万的支持群众。相较于注重政治议题的传统政党,柯文哲则专攻民生消费议题,又与一些意图走“中间路线”的蓝营支持者观点相契合。媒体人黄暐瀚曾指出柯文哲可以在一年内让台湾40岁以上族群对他的满意度大幅增加。当然,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确实有助于增加民众对政党的满意度,但也会促使台湾社会出现更为多元的议题性主流民意,为一些代表民意的小党崛起提供空间,台湾政党的碎片化发展态势也将更为显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