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月刊:台湾主流民意与两岸融合路径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24-11-18 00:11:58


 
  二、现阶段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特性及未来走向

  遵循总体意识倾向改变的“态度定论”,以民调和政党政策中具有长期延续性的议题变化作为观察点,如“两岸和平”“维持现状”“台湾优先”等等,可以对现阶段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特性及未来的民意趋向作出一个大概的判断。

  (一)混乱的主流民意与单向的个体意识激烈碰撞

  在多元的“议题性主流民意”中,不难发现台湾社会愈发鲜明的个人意识。多元议题引导下台湾社会涌现出了多元的主流民意,随后,学界和民众对这些多元“议题性主流民意”的讨论与分析进一步加深了民意的复杂性。在各方均试图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论证何为台湾真正的主流民意时,也不可避免地同步迷失在这些人为塑造的“有理有据”的主流民意中。事实上,在“两岸和平”“维持现状”“台湾优先”这些能够激发台湾社会选票快速聚合的主流民意背后都映射着这样一种思维:个体迫切地需要维持着一种最能接受、最体面的生存状态。谁能给予个体相关需求的满足,即可获得长久的支持。不过,台湾政党的功利型发展,却又时刻破坏着民众的个体需求,引发群体性的意识混乱。以此投射在两岸关系层面上,台湾民众会倾向于建构主体自尊感,以个人的“小”来对抗体制及国际层面上不公的“大”。所以在两岸关系上只要台湾政党继续放大中国国家体制、生活环境以及国际作为中的“大不公”,就能让岛内混乱的主流民意瞬间统一战线,以其最熟悉的选票支持来达到对个体尊严的维护。

  在混乱的主流民意与单向的个体意识激烈碰撞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更具摇摆性的中间选民。从政党色彩定义中间选民即是指在“蓝”与“绿”,或“左派”与“右派”,或“保守派”与“自由派”的意识形态中,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其政治坐标完全居于中间,既不能归于政治上“倾蓝”,也不能归于“倾绿”。这部分选民不具备明显的政党色彩,也不看好政党为民服务的功能,并且政党作为越令人失望,其“社会排除性”就越强。社会排除的本质是动态且多面向的,除了经济上的问题,还包括心理、价值与社会参与等的问题,同时探索的是一个人或团体在生命周期中逐渐沦入贫穷的动态过程。社会排除的现象及其内涵常被认为与传统的“贫穷”有所差异,故有时以“新贫”(new poverty)称之。从选举视角定义的社会排除即为,在多元且变迁的因素之下导致政党被当前个人的交易活动、服务及权利所排除。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分人对政治毫不关注,因为生存在选举社会氛围下,他们依旧会在恰当的时机选择一定的政治参与。只是基于鲜明的“社会排除性”,导致这部分群体在面对多元议题时会更为关注与自身主体尊严相关的议题,如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经济参与、教育与技能、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其中,个人的经济资源容易引发最多潜在的风险因素(risk factors)⑥,也成为评价现任领导者业绩的重要标准。去除意识形态、利益分配、不参与投票等因素,占比约有25%的中间选民态度倾向于谁的政策能让个人生活最有感,则更容易得到支持。现今,这部分更具摇摆性的中间选民所表现出的态度倾向正淡化着具备鲜明政党色彩的群体力量,成为新一代群体的主流意识。届时以庞大的中间群体态度为主导性的民生议题政治将成为影响岛内政党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