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湾人”成为最安全最保守的身份认同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二十多年(1992-2024.6)的民调资料显示,在社会认同方面,“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已成为主流民意。随着两岸实力及各方面差距的不断扩大,岛内民众对其“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会愈发强烈。有台湾学者指出,当台湾民众越认识自己,越清楚两岸的差异时,“自然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会更强”。⑫这种认知趋势的变化为“台独”政党操纵民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赖清德在回应大陆发布刑事惩“独”《意见》时曾声称,“在大陆眼中台湾只有统一促进党不是‘台独’”“最重判死刑,台湾九成民众恐受波及”。⑬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是要将“认同台湾”与“认同台湾独立”关联起来。
然而,“认同台湾”与“认同台湾独立”真的可以划等号吗?虽然民进党当局正通过多元手段促成这种对等认知的形成,但是台湾社会对其“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似乎更偏向于一种避乱求安的保守性选择。有大陆学者研究发现,“太阳花学运”以来,两岸在社会层面越交流越认识,政治层面的分殊化反而更严重,台湾对大陆认知出现群际偏见。台湾群际偏见可归因为:习惯自我归类,并强化界限;自我归类之后形成封闭的内群网络;岛内社会舆论对大陆形象的消极聚焦。因此,两岸越交流越认识的群际接触,反而更倾向寻求清晰的群际边界,产生更多的消极态度,减少群际信任。⑭可见台湾民众最初减少群际信任是受岛内政治环境氛围影响。不过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明显下沉,台海安全局势几经动荡,台湾社会对战争的恐慌感加重。此时,台湾民众认同台湾,建立“台湾命运共同体”,开始转变为是在自己构建的社群中获得心理安定而非决意对抗大陆。外部环境越不稳定,这种群体认同度越高。这时再观察台民众对民进党大肆鼓吹“台湾主体意识”成为主流,台湾民众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和赖清德将九成民众划归到“台独”的行列时的不同反应:他们欣然接受了“台湾人”的身份设定,但非常强烈地反对“被台独”⑮的划分。这其实也反映出他们对自己“台湾人”的群际设定并不等同于承认自己是“台独”的认同态度倾向。
不过,即便“认同台湾”与“认同台湾独立”的本质并不相同,也不能忽视岛内外对两个概念的对等思维塑造。“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 与“本土主义”(nativism)并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烟消云散⑯,单纯依靠经济融合改变政治认同极具挑战。民进党运用“本土牌”不仅夺得执政权,也建立了“台湾优先”的意识形态霸权,并逐步建构出“台湾民族主义”的基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手法还会推陈出新,持续发酵。政治世代的交替,族群融合通婚的深化,也未必能完全消弥这种对等再次被利用后的影响。“本土优先”论的顽强韧性已蛰伏在台湾民众深层的政治意识中,只要外在条件成熟,就可能被有野心的政客随时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