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黄光国:五四意识形态的百年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2-06-19 00:13:28


 
  5、中西文化中的“理”

  因此,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中西会通”的问题上,他藉助《庄子·齐物论》上的说法“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将超越的“理一”和现实的“分殊”视为“两行”,认为“两行之理”是儒、释、道的共法。西方哲学在“解除神话”(demythologization)之后,应当也可以用“理一分殊”来加以理解,这样就可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解决中西会通的问题(姚才刚,2014)。

  这个观点跟本书的立场并不相同。在我看来,儒、释、道“一行”谈的是“存在之理”;科学哲学演化系谱的另外“一行”则是在析论“形构之理”,两者固然都可以用“理一分殊”来加以理解,作为其“终极关怀”的“理”并不相同。这“两行”分别代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谈“中西会通”,必须弄清楚这两个“文化系统”的形貌特色,不可将两种混为一谈。

  五、结论:中西会通四圣谛  

  1992年2月,在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举办的“文化反思研讨会”上,余英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在论及“知识分子与文化边缘化”时,他说:

  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是一种“内明”,他上承文艺复兴对于古典的推陈出新和宗教改革对于基督教的改造,再加上十六、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中国“五四”后其所歌颂的“启蒙”则是向西方去“借光”。这好像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关于“洞穴”的设譬:洞中的人一直在黑暗中,从来看不清本相。现在其中有一位哲学家走出了洞外,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了一切事务的本来面貌。他仍然回到洞中,但却永远没有办法把他所见的真实告诉洞中的人,使他们可以理解。哲学家为了改变洞中人的黑暗状态,这时只有叫这些愚昧的人完全信仰他,跟着他指示的道路走。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极为短促,而且是以急迫的功力心理去“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所以根本没有进入西方文化的中心。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份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