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中国评论》月刊中华港澳之友协会
顾 问:徐鹰(中国评论月刊社务委员会主席)
策 划:郭伟峰(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
周建闽(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
主持人:张五岳(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
评论员:郑安国(前“陆委会”副主委)
蔡练生(“全国工业总会”秘书长)
邵宗海(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
盛治仁(台北市研考会主委)
陈淞山(“考试院”保训会委员)
李彭广(香港智经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执行人:罗祥喜(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王 平(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张五岳:开场白
在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台港关系也在逐步加温,有后来居上之处。香港局长级的高官之前从未到过台湾,但是前些日子政制事务局林瑞麟局长亲自来台从事交流。林局长也谈到,将来双方交流不是以年计,而是以月计。最近香港数度表达台港交流的重要性,曾特首也在不同的场合一再谈到香港与台湾之间的问题。
在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之际,香港的仲介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做出相适应的调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最近采取一系列的做法,包括从4月27日起,凡持台胞证的旅客,可以不需加注加签往返香港7天。这是台港、两岸交流的新发展,台港关系首度比两岸关系交流更加密切与便捷。我相信,多数的台湾民众会正面看待这项改变……
李彭广:港台互动交流可适时深入和扩展
相较于从前,最近港台之间发展互动有颇大的改变,尤其在马英九和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开始解冻,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加速了两岸与港台之间在经济层面的密切往来。港府对台湾民众入境的新安排,台胞证不用加签加注即可到港旅游,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也历史性访台,胡志强市长到香港也得到曾特首、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高规格的接待,短短时间内港台之间随着两岸关系改善之下有大幅改变。
我们在香港做的民调显示,曾到台湾旅游的数字不高,只有2成多的被访者过去三年曾到台湾观光旅游。换句话说,有7成多的香港民众未到过台湾,不知道台湾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过去我们只是比较重视进出口贸易、货物往来而已,过去几年也多了金融的投资,但是港台之间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只别的交流呢?
香港是比较倾向于英国的标准与规格,台湾则偏向美、日标准,中间是不是有可以共同搭接的桥梁把两地的专业人士连结在一起不只限于金融,还有工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等现代专业行业,从专业学会间的交流,到互相豁免专业考试项目,以及更长远的专业资格互认等等。
经贸方面也是,从过去只透过香港做中转的港口,走向透过香港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面,跳出港台之间,会合地域经济区譬如华南地区连带一起考虑,这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当然也有人提出,从航运来看,两岸三通之后,经香港转机的台湾旅客明显下降,但是有没有新的视野,发展一次旅游可以去多个地方的行程,包括港台澳、福建沿岸省份旅游,这些都是可以发展的空间。
对于港台间的未来发展,我是审慎乐观的,要一步一步走才会走得稳,目前已开始朝向此一方向;之后会不会有更多香港官员以官方身分访台,我认为若有适当时机,是有此可能的。
邵宗海:香港应该在港台政治关系未来发展中采更加主动态度
我很钦佩曾荫权走得比较积极,因为当香港贸发局在台湾设立台北办事处的时候,我碰到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理事主席李炳康,我就跟他说,香港都这样做了,为什么你们不跟进?他当时回应的态度很保留;如果你看到澳门是如此反应,就会觉得香港发展对台接触的步伐已经算做得不错了。
例如曾德成局长来台访问,深圳电视台访问我时,我还搞不清楚曾局长访台的真正原因,后来我才晓得他是来参加佛教盛会,是non-political的行程,但就深圳与香港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突破,非常了不起。电视台问我对香港第一个局长来台访问的看法如何?我说他能够入境,就说明台湾官方对他非常欢迎,但我不知道台湾这边有没有很多与曾局长在面下的接触。
受访完后,我再看报纸才发现曾德成访台还是有范围局限的,并未如同我们想像中与台北“陆委会”或其他官员做广泛的接触。如果对比澳门,也许会觉得香港做了很多;但如果对比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往来,香港出发的步伐还是稍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