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几个尖锐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5-03-08 09:51:36  


 
  进入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风声频传。在2014年初,监管层便曾尝试推出发行改革,最终以乱象收尾,显示出对于这类“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行政力量的单方面动作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但当时市场低迷,人气不旺,IPO开闸带来的资金分流效应也令改革进入存量博弈状态,推进起来格外艰难。随着A股蓝筹自2014年7月起快速回暖,推动股指节节攀升,吸引增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改革的最佳窗口期已经打开。据了解,证监会已基本确定将IPO发行审。

  核权下放给交易所,将此作为简政放权的具体措施向中央作出交代。放权时间有待最终决定,有两种可能:一是6月份全部放开;二是上半年放开再融资,下半年放IPO。有理由相信,IPO注册制改革有望在2015年年中取得实质突破。

  相比之下,资金流通渠道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改革可能就不会这样迅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存在一批财务软约束主体,资金流通中间环节太多导致效率存在问题,但这并非金融问题,更多是财政与政府治理问题,对症下药则需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增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经济主体(国企、城投平台与地方纳税大户)的财务约束,尤其要将政府财政纳入法治的监管框架里来,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是国内争议最大的金融改革领域。争议的焦点不在是否应该人民币国际化,而是在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和时序上。赞同加快改革者认为,中国经济已深入参与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这既是中国的经济目标,也是中国的政治目标。反对加快改革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当国内市场制度建设还未准备好的时候,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和资金自由流动,从而引发跨境资金大量流动,可能会造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货币急剧升值,或者不受控制的资本外流、海外洗钱等现象,给中国带来一系列金融风险。在激烈的争议之下,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至今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不过在我们看来,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已成为一块短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相适应,中国的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也需要开放资本项目管制,为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如果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对海外众多国家央行增持人民币资产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也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开辟了海外新市场。实际上,相比欧美因消费形成的政府债务,中国各级政府为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政府债券无疑更具有投资价值。我们认为,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并无损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将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支撑。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完全可以对海外人民币的流入流出进行管理,避免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过多的冲击。

  值得重视的是,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2,必须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潮才能实现。2015年的金融改革与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有重要关系。2014年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一系列对外发展战略,这些发展计划被外界统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实施这一计划不仅需要中国金融机构的大力参与,该计划本身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金融资源则是推动计划落实的利器。要推进落实这些发展计划,中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推动配套的金融改革。

  2 中国官方并不认同中国存在政府推动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里使用这个概念,是指中国不断加大的对外投资、金融资源输出、企业“走出去”、产品输出等客观存在的经验现象,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上述现象未来都会加强。因此,中国虽无“马歇尔计划”之名,但有“马歇尔计划”之实。

  进一步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我们看来,金融市场在2015年可能会有不小的变化,不少金融产品都将在2015年正式出台(如首个场内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上线,这是中国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体系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之后的创新),新三板市场建设和交易将更加活跃(如新三板竞价交易、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转板等方面的制度在2015年将逐步完善),这些变化将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对于活化资产、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转型的路上,必须完成也有条件完成的一个领域就是金融市场建设。只要金融市场建设起来,中国大量隐藏在民间的资本,就能够用各种渠道进入金融市场,其效果必然可期。

  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如何平衡?这是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国内有一种倾向是金融市场管理谈得多,但建设谈得少,由此导致的情况就是,管理上越来越紧,建设越来越不足,创新突破越来越少。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不行。没有建设和开放,就没有金融市场,如果没有市场,管理还有什么意义?纵观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发展,都是先建市场、让市场发展起来再说,出现了问题再完善,在完善中实现管理。如果只是奢谈管理和风险,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会贻误发展时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