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五大信号

http://www.CRNTT.com   2015-03-08 09:25:03  


 
  第二,今年的宏观政策调整将相机而动。可以看到,今年的经济政策承担了“定向调控”的任务,这一改变反映出当前“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已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而“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的表述透露出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意图明显。为了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李克强提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在2015年实体经济环境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财政收入增长已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将在调结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货币政策方面,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松紧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在2015年的执行是有弹性的,实际上延续了过去的政策执行逻辑,根据实际经济形势相机抉择。在经济景气偏冷,市场信心较为脆弱时,需要做好预期管理,谨慎动用调控工具。政策追求稳健,调控趋稳,是一种良好的预期管理模式,将在接下来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贯彻始终。

  第三,以改革红利、制度红利创造中国新的市场红利。李克强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可以认为,经济改革与制度改革的不可或缺,在当前的新常态背景下极富现实意义。国内现在已经认同,新常态下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推进市场化制度改革。只有法治、公平与竞争性的制度环境,才能激发经济活力,释放市场创新能力。

  第四,今年深化改革可能会狠抓“不作为”。从最近的一些报道看,造成经济放缓的不只有大的经济形势,官员们的懒政与不作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狠抓干部“不作为”。只有这样,各项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才有望打通。

  第五,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显着增强。今年的特点在于,民生民意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紧紧相连。换句话说,中央已经觉察到,若再不解决一些老百姓重点关注的问题,社会稳定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很可能变成“有增长、没稳定”。因此,要“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可以预见,收入差距、就业、“三农”、社会保障、医疗、生态环境等问题,将成为下一步获得资源倾斜的领域。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