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 |
儒法分歧与当代中国走向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13:45:57 |
为什么法家提倡“法不阿贵”?法家:集权制 重刑主义 和氏璧的故事很能体现法家思想的底蕴 法家说“法不阿贵”,意思是不阿谀权贵但是依附帝王,很多外国人看不懂中国。如果单独把一段历史拿出来,没有当时亲历者的讲述,有人会觉得,文化大革命真是太人民民主了,为什么?人民群众可以把刘少奇抓出来批斗,国家主席啊,拿着宪法也没用,这不是很民主吗?人民群众地位这么高,这个社会很平等啊!不是,那个时候确实打刘少奇、打彭真都可以,但是谁敢骂一句毛泽东?谁敢骂一句中央文革小组?孔子的理想是整个社会有一套精英的系统,社会有贵族、有士、有知识分子。法家的社会理想是把这些精英全部消除,其实对老百姓并没有好处,对谁好呢?这样对皇帝好,对唯一的权力最好。韩非子一开篇有一个“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的故事很能体现法家思想的底蕴。说一个人叫卞和看到凤凰停在山上,叫了三声,凤凰不栖无宝之地啊,这个人觉得是一块好玉,要献给国王,国王说你拿个破石头干什么?回去!,这个人就死活不回去。国王来气了,把他腿给砍了,他还是不回去,坚持要把和氏璧送给王。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对最高权力无条件服从。卞和这个人,是一个今天想来都觉得可怜的奴才,骨子里就是一个奴才,韩非子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比喻他自己的心境:我天生就是做奴才的,我对你死心塌地,你越不把我当回事,我就要对你越忠诚,至死忠诚,这种忠诚就跟文革有些人被判处死刑还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感觉一样。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什么叫“上爱民”,领导对老百姓好。比如我们上班迟到,领导扣罚三个月奖金,我们能跟他干吗?肯定是走人。假如说一个领导,年终的任务超额完成,给每个员工发一个大红包,这个老板好啊,跟这样的老板干。但商鞅说“错!”统治国家得反着来。罚要重,赏要轻,这样反而是好。哥们为你去死都没事,为什么?看今天朝鲜就能明白,在美国有哪个人愿为奥巴马死,不可能。金正日说,跳楼去,肯定很多的人就去跳楼,并且高呼金正日万岁!这很好理解,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一个公司“重罚轻赏”,员工肯定不会跟这样的老板干。但是按照商鞅法家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就要这样治理最有效,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可以去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是在一个国家里面无处可逃,只有跟我干!在只有跟我干的什么情况下,人民最忠诚,就是让他们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之中,人出于恐惧,才会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老百姓最忠诚。实行了法家的法以后,秦国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治安非常好,《汉书•五行志》讲“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黥其面”,按照这样法律的,社会治安能不好吗?肯定好啊。 儒法比较之三:对待文化和言论自由的态度 儒家:倡导民本宽容 很多人觉得儒家思想是和专制思想合谋的,儒家强调人的地位,儒家有的时候也不是现在意义上强调的人人平等、言论自由。反对孔子的人最容易举出来的例子就是孔子做鲁国的司法部部长的时候,当了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子路看了说:“你才当了几天的官就把这么有名的人给杀了,为什么?”孔子说这个人“行辟而坚;言伪而辩”,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确实是言论自由的封杀者。但我认为历史证据不充分,究竟是为什么杀这个人,没有全面的记载,而只记住了一句话:这个人太坏了。也许在当时有更多的原因,比如说社会骚乱或者其他的事情。这就相当于你是一个司法部部长兼总检察长,一个人被枪毙了,也许他有一系列的罪,但是有一个好朋友问你“听说前几天你们杀了一个人啊,这个人怎么样?”你随口说了一句“这个人啊,太坏了。”于是给记录下来,理解为这个司法部部长说这个人太坏了,就把他给杀了,这个逻辑和证据链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会这么觉得?从几个地方判断,不是看一句话,你把与它一起连串的话,在很多地方类似问题的表述集合在一块,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这个时候判断得就比较清楚,或者有很多事情验证这个人的性格,就比较好理解。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