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张亚中:尔忧选举 我忧两岸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00:37:51  


 
  偏安的政治面貌:史观、主权、前途的表述

  为何会认定马英九政府有“隐性独台”(偏安)的倾向,有下列几个观察:

  (一)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华民国”不属中国史而属台湾史

  马执政以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部分,虽然在一些观点上做了修正,但是并没有做结构性的调整。教科书的脉络结构仍然是民进党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即先讲台湾史、再讲中国史。在这个史观里,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是放在中国史,1949年以后是放在台湾史。这表示194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已经不属于中国史,而是台湾史。

  或许有人会说,台湾史不就是中国史吗?如果放在一般国家的历史来看,先教地方史再教国史或许并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个处于分治以及认同在逐渐拉远的两岸而言,这样的史观陈述方式就值得争议了。

  对于原先的设计者而言,“同心圆史观”的政治意涵就是“被殖民史观”,依照台湾史教材的顺序,在原住民以后,荷兰、明郑、清、日本,乃至国民党都是一个外来政权,在他们看来,只有台湾全面民主化了以后,台湾才有了真正的本土政权。

  不谈对于教科书内容的争议,从结构来看,国民党迄今已经接受民进党的结构脉络,不同之处只在于国民党认为,明郑、清治期间与1949年迁移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都不是外来政权。虽然在中国史部分,同意接续大清的是孙中山所创建的“中华民国”,所以放在中国史,但是1949年以后接续这个传承的却是“当代中国”篇所指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部分教科书介绍的是毛泽东党国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邓小平格局下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共外交政策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

  马英九在2008年上台以后,没有剑及屦及地处理民进党时代留下的课纲问题。拖了一年多以后,承马英九之命参与历史教科书新课纲的王晓波先生,在其所编的《海峡评论》月刊中以社论“拨乱反正乎?为德不卒乎?”反映出他参与历史教科书大纲修订的心路历程。他很努力地在一些史料部分做了补强,但是没有办法改变民进党所设定的“同心圆史观”结构,他自认已经尝试“拨乱”,但无法“反正”,因而自我反省“为德不卒”。

  在这篇由王晓波自己撰写的社论中最后写到:“李扁乱政二十年,世人企盼马政府能拨乱反正,但以‘新课纲草案’而言,‘拨乱’或有之,但‘反正’则不全然,或许‘反正’也是不能‘一步到位’的,而空留为德不卒之憾。所以,马政府还必须继续努力才行”(《海峡评论》,239期,2010年11月)。其实这岂是王晓波的个人能力问题?领导人如果有正确的认识与强烈的使命,怎么会改不回来呢?

  马英九执政下的“新课纲草案”,是一个典型的“偏安式”历史课纲。虽然它与民进党的课纲有一些历史事件价值的认定不同,也有着一个是如蔡英文在“和而不同”中所说,“台湾与中国的不同”其中之一在于“历史记忆”不同。蔡英文这里所说的“历史记忆不同”,是从台湾四百年史来看;马英九的“历史记忆不同”是从1949年以后开始。这就是蔡英文与马英九的异同,他们都认为两岸的历史记忆已经不同,所差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他们两人另一个相同的地方在于都不选择教育人民增加中国史的认同,而是凸显台湾史的绝对。马与蔡只有是否“拨乱”之异,但有前者不愿,后者不会“反正”之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