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学”字上面“两只手捧六爻” 

  《论语》分成二十篇:第一篇《学而第一》,第二篇谈《为政第二》。《论语》二十篇的篇章里都有它严密的体系,时间有限我稍微提一下。

  第一,《学而第一》讲人生生下来要学习,终生学习。“学”在繁体字里,下面是一个小孩,上面是两个“乂”,这两个“乂”象征婴儿降生后会面临世间层出不穷的问题,通过学习怎么有效的思考和理解。《易经》的“卦爻”,“爻”这个字就是两个“乂”,是人们用绳子绑绳头代表人生疑难,经过长期思索哪个问题能解决就把那个结解开,碰到新问题再结。这是“爻”的意思,《易经》的卦就是悬而未决。“学”上面就是两只手捧玩六爻的像,在里面体会思考人生的问题,然后去寻找恰当的答案。

  “习”上面是鸟的羽毛,像小鸟练飞,羽字之下应为自和日字的转衍,小鸟要学会振翅飞翔必须靠自己日日勤练,“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一定要自己学习,没有谁能替代,爱莫能助。

  《论语》这本书没有讲形而上的大道理,学而时习之,“时”就是时代、时机、时事的意思,学任何时代东西,学古文、学西方都要知道处在什么时代情况下,用那个东西去印证、体证才能把学问务实、落实,学能时习之,所以“习”不能脱离时代,必须与时俱进。

  孟子愿意学孔子,把孔子称之为“圣之时者”,单单挑一个“时”出来说孔子,说明孔子非常重视时代的变迁,穷则变,变则通,除了既往之外还有要开来的创造力,要跟上这个时代,甚至有时要超越这个时代,对未来要高瞻远瞩。

儒家讲求时机:Timing is Everything

  四书里《中庸》的“中”是用的意思,怎么运用中道的意思,中国的中不是地理方位,而是中道的意思。但这个“中道”不是死的,是“时中之道”,不同的时代环境都有最高的智慧、最好行事的办法,不走偏锋,不走极端,所以一定是阴阳和合、刚柔互济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叫“时中之道”。满载着孔子思想的《易经》的“传”中,“易传”解释《易经》的思想就是“对时机的掌握”,与时俱进,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大浪淘沙也不能一厢情愿食古不化,一定要了解时代变迁,跟上时代,超越这个时代。《论语》第一篇讲“学而时习之”,“而”是够的意思,不要学成瘸子,要能够拿你所处的“时”作为活的教材去验证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真正快乐。从五经到四书到论语,儒家思想里非常的,用英文进是“Timing is Everything”(全部),任何一个东西时不对,更新就没有用了。这一点可能跟世界对儒家普遍的理解偏向于保守、与时代脱节甚至东后有很大差异。

  另外《论语》篇章的编撰支离破碎或者不成体系吗?不是。二十篇章里,是一些大弟子经过讨论编辑的,哪些篇章在前,哪些篇章在后,就像现在理解一本书、掌握编辑的结构非常重要一样,所以第一篇学而时习从“学”到第二篇为政第二就得落实、经世致用。关于学问跟政治,近代德国大师韦伯给德意志民族有两篇公开的演讲:一篇是《志业》,学问第一是人生为人,这是你的志业,形成你人生的主宰,心有谱。第二篇是《政治也是志业》,人生一定要做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学跟做之间的贯通非常重要。《为政第二》,讲为政要讲德,德很重要。所以政治很麻烦,做事情在德上常常出问题。“学”也不是书斋子的学习,要时习,所以“学而时习”。所以《论语》第一篇、第二篇把儒家的知识贯穿其中。

  第三篇是《八佾第三》、第四篇是《里仁第四》。“八佾”主要谈古代的一些礼法制度,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敬天地、敬鬼神,那是有意义的,有了“学”不能脱离时代,“为政”要重视德,不能借权谋利或者搞得民不聊生。这是呼应的。但做事一定要落实到典章制度层面,典章制度不光是人间世间的观点,还包括人跟自然的互动都要建立可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把它真正落实,而不只是空的想法和政治理念,所以第三篇就探讨制度。

  所有礼法的东西行久了就繁琐,繁文缛节,一代一代传下去形式化了,变成一个躯壳,偏离了礼法制度的本意。所以第四篇是《里仁第四》,仁为礼本与行礼为仁,谈学、谈政、谈礼、谈制度后第四篇就谈人,不要形式主义化,一定要从制度上体会里面所蕴含的仁爱之心。

  前四篇编撰的东西“人”部分比较少,当年的言论有一套逻辑,虽然是语录式的东西,但也其编辑逻辑、层层推进。

  下面很多篇章,比如《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等等出现了大量弟子,以孔老夫子的弟子作为篇章,有很多人物评论,甚至孔夫子的大道,推崇尧舜大道之行,政权不是家天下世袭的,在第八篇就提到。对夏朝创建的大禹王有含蓄的批判,尧舜天下为公后,夏朝开始中国的世袭制就确立了。所以《论语》里批判是“至于禹而德衰”,华夏之德在尧舜时还有天下为公,政权不是私有的。可到禹王后拐弯抹角把王位传给儿子,开启夏朝到清朝几千年的君位世袭的制度,所以他认为禹是始作俑者,“至于禹而德衰”,德不够了,私心就来了。《论语》中能够找到他推崇的谦让、天下为公、以尧舜为例的头绪,对大禹王有含蓄的批判,想批评。但后来大禹兴修水利,解决洪水问题的功很大,看在功上不好批评他。这些的东西在五经里,尤其与《易经》、《春秋》里的中心思想、微言大义完全相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