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不是“论言”,而是“论语” 

  为什么书名是《论语》?过去有很多解释。它不是一个整体的体系思维辩证分析,而是一则一则的。两岸也好、社会名流、知识精英引用《四书》、《论语》中的一些话普遍有误解,没有真正搞清楚,觉得像《论语》这样的东西、语录这样的东西不成体系,甚至觉得太简单、支离破碎。这样说可能太快下结论,没有了解《四书》、儒学里一以贯之的整体思想体系,于是有了一些误解和武断。但误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在社会上存在的时间非常久了。

  过去对《论语》的解释就是“论道之语”,人生要追寻大道。孔子这样一个思想家给文明留了怎样的影响,对“道”怎么体会,这个“道”怎么落实。他们在讨论,但没有强制要求受教的意味。“语”在中国文字里程度比较轻,跟另外一个字“言”不同,有明确判分。“言”比较正式、比较严肃,要公开面对群众甚至面对后人、后世,比如立德、立功,立言,写一本书要负言责,所以不能马虎,成体系的东西要建构起来。各个衙门、部门有发言人,政府与政府之间有重要的结盟活动,对外发表公报都是“言”的层次,要审慎,要缜密作业才能把这个东西公布于世,因为它出来就有影响,要负言责。“语”不是,窃窃私语,两个朋友聊天也是“语”,所以“语”告诉我们在《论语》中没有那么严肃,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不是“论言”,而是“论语”。老夫子批评当代人物和历史,学生提问题或者学生不提问题,老师主动的跟他聊聊人生和真理、人生大道,也没有要强迫他接受,以启发见长,对真理大道有一个比较从容的解读。这是论语。

  但我们感觉《论语》还有做结论的意思,结论之语言。孔老夫子活到74岁,前面时间始终在奔波忙碌,始终不放弃周游列国,在父母之邦鲁国也做过实际的事,他的社会理想不能够完全实现,他也可以在周游列国之中看能不能实现他那一套天下为公、大道之行的可能,结果落空。于是在他过世前几年大彻大悟,人的生命有限,既然当世不可能,孔子就回到鲁国。在最后几年里,在超高的效率下整理“六经”,常讲“孔子修春秋”,前面“五经”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个人不仅是个人内心的修为,还包括治理国家、处理人群社会问题,那是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体系。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整理,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重要的编撰工作一样,要有一套编辑思维和一套逻辑,因为它的东西很多。他在晚年把六经做了整理,取舍、详略都值得研究,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后的经典,即便很多传即便不是他亲自写的,但思想流传下来对旧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整理。在整理中还有创新。这个创新就是六经中百分百原创的《春秋经》的经典。他以编撰者的观点给后世传达了重要的讯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春秋经》的经典有微言大义、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思想,有些东西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眼光,这是《春秋经》相当专业的地方,过去通过《春秋三传》的口说相传。孔子把之前的文化传统做了整理后,还针对那个时代眺望未来提出一些思想进行创作,不过那时的创作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忌讳和考量,写得很隐讳,所以比较不容易被广大的社会群众或者没有接触到这一学脉的人真正了解。

  “论语”是结论之语,我们深深感觉到《论语》不能轻视,而且它的魅力非凡,一方面跟你从从容容的讨论,没有强制你的意思,另外一方面,对实事的评论、对历史实践的检讨、对人世真相的了解、大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这些思想是一个体系,只不过这个体系不是表面、很明显的体系,都是结论。《论语》中很多话,一句一句,不知道上文的脉络是什么,下文因为什么而来,而是很轻松的问答。这样的问答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碰到问题时发表一些看法,这个看法没有推证的过程,推证的过程在五经中,但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五经,《论语》没有那么简单。五经的根底,完全不知所谓,要理解论语的内容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是下结论。要找它为什么达到这样的结论就在经学的体系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