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日本禅学何以能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3-04-06 11:39:45  


 
  禅宗最初舶来中国时,是作为佛教的附着物。公元六世纪,从南印度到中国来的菩提达摩被认为是禅的始祖,而达摩无非是佛教的一派,其教义也与大乘佛教的一般教义无甚区别。但在中国传布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程式和基于民族文化心理的要素,用大拙的话说:“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禅宗从唐到宋,有很大的发展,至明已呈强弩之末。镰仓时代,中国禅宗再渡扶桑。室町时代,在幕府的庇护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生机勃勃的日本禅宗。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向世界,成为西方现代思潮中的一股涓涓细流,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虽不是暴雨滂沱式的,但润物无声,始终不绝。

  客观地说,禅宗之有今天走向世界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进入日本后的发展。日本宗教学者铃木范久认为:“禅佛教思想,特别是其‘一如’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不断地面临生死危机的武家社会中,‘生死一如’、‘剑禅一如’的思想受到欢迎。在这一思想的传承过程中,最终产生了‘绝对矛盾的自己统一’的西田几多郎之哲学。”

  传入日本的禅有三支:一是临济禅,因坐禅时伴之以公案,又称“公案禅”,由荣西和尚于1191年传入。荣西曾在中国学习南宗禅,着有《吃茶养生记》一书,并从宋土带回了坐禅时的饮品——茶。他带回的茶种,分别引种于三个地方,其中一处是京都附近的宇治,至今仍是日本出产上品茶的产地;另一支是曹洞禅,由禅僧道元于1227年传入。道元以越前(今福井县)永平寺为修行之地,以“只管打坐”(Shikantaza)为要诀,一心修行,故亦称“默照禅”。道元主张通过坐禅回归释迦,提倡“见性”(Kenshou),赋予坐禅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性(所谓“风性常住,无处不在”),成为镰仓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而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开辟了革命性的道路;第三支为中国福建书僧隐元和尚于1654年传入的黄檗宗,传入最晚,但比其他宗派更富于中国禅学的“原汁原味”。

  大拙写道:“当人们问一个禅匠:‘禅是什么?’他当即回答:‘平常心。’何等的简明而又切中要害!禅与所有的宗派品质没有交涉。……禅是大海,禅是大气,禅是山岳,禅是雷鸣、闪电,是春天开放的花朵,夏日的炎热,冬天的雪。不,禅是这以上的东西,禅就是人。禅不拘于在长久的历史中积淀的形式上的行为、因袭和其他的附加物,它在中心事实中生机勃勃地生存着。”至此,大拙已然道尽了禅的性格——禅“无处不在”,是一种“人间精神”,且超越任何形式之上,“随心所欲”;禅修的目的,“是使灵眼洞开,洞察存在之理由本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