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11-24 00:15:21


  中评社╱题: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 作者:陈志英(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成员;李婕(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在读硕士研究生;陈顺森(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摘要】文化认同是助推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重要前提,是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瞭解互信,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台湾民进党当局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极力阻碍两岸文化交流和认同,极易使发展中的青少年对两岸关系产生错误认知,不利于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为让两岸青少年,尤其是台湾青少年深入瞭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可协同组织社会多方力量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组织和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从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在活动体验中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使知情行三者合一,助推两岸同胞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一、问题提出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要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国政府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政策的不断优化,是台海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稳定的积极力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经历了陈水扁、蔡英文当局等“去中国化”的教育、文化和政治操作,台湾青少年接受的“同心圆”史观试图隔绝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以“乡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今年赖清德上台后的520就职演说中也打着“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幌子,试图全面改造岛内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妄图割断两岸历史连结,从而塑造其“台湾主体意识”及背后的“台湾独立意识”。这些做法不仅剥夺了台湾青少年瞭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正当权利,让他们对祖国大陆及两岸关系有错误的认知,对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前,两岸在青少年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已形成了不少夏令营、冬令营等交流品牌,可是一些台湾年轻人认为到大陆看的多、听的多,但互动性不够,参与度低。此外,虽然近几年来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的流行,为两岸青少年交流打开了新的天地,但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负面情绪聚集速度快等缺点,难免对彼此的瞭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好推动两岸青少年深入交流,增强台湾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促融合、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一)共同的血脉和历史文化是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的深厚基础

  两岸同根同源,同属一个血统和族群。据人类学考古研究考证,台湾的人类,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约7万-5万年前的低海平面时期,从闽南、粤东经“东山陆桥”迁徙到台湾的①。现存记载台湾史上共有四次比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三次集中在明清时期,包括郑芝龙、郑成功和施琅,第四次移民浪潮是在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之初的三、四年间,有近200万大陆人口迁入台湾幷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从人口地理学角度来看,如今台湾人口中真正的原住民仅占2.4%,其余人口主要包括客家人和闽南人②。据黄宣范统计的数据显示,台湾同胞中闽南语系人口约占73.3%,客家语系人口约占12%,外省人约占13%,山地人约占1.7%③。

  两岸同文同种,文化渊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大陆多次迁移浪潮在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台湾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台湾地区文化史脉络,虽然先后经历荷西殖民、明郑、清治、日本殖民和中华民国等时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发挥主体作用的依然是中华文化④。台湾文化,说到底是由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的南岛文化和外来的新文化共处融合而形成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语言文化、民族文化及各种日常生活文化,包括深层的文化意义体系和文化模式,始终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历史传统。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命脉,两岸同胞对承载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执着追求,无疑是两岸关系中最牢不可破的联结。

  (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时期(11-18岁左右)是个体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形成及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转变,处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他们表现出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特点,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但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他们经历着“我是谁”的自我探索,需要从不同方面获得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寻求群体的归属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经历着认知层面的理解、情感层面的接受、行为层面的践行,逐渐形成对自身角色及民族和国家身份的认同,幷在成年期逐渐深入灵魂深处,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因此,必须牢牢抓住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和强化的关键时期,增进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这对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更为强大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向心力、促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为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大陆积极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两岸交流的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幷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简化签证手续,提供便利的出入境服务,为两岸交流提供便利,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截至2023年,国台办已批准在全国24个省区市设立了9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台湾同胞前来参访和开展两岸交流创造更好条件。2023年9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政策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也为加快搭建两岸青少年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提供必要的保障。大陆多个省市地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岸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彼此,增进情感联系,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鼓励两岸学生和教师参与夏令营、冬令营、学术研讨会等教育交流项目;提供奖学金和资助计划,鼓励大陆和台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文化艺术节、展览、演出等形式,促进两岸青少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瞭解和欣赏;组织体育赛事和训练营,通过体育活动增进两岸青少年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