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文化认同的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24-08-19 00:09:12


[表一:马林诺夫斯基的“三列法”④]
[表二:台湾文化变革情况分析图]
[表三:两岸军事对峙时期台湾文化变革的情况]
[表四:和解协商——回避拒绝阶段台湾文化变革情况]
  中评社╱题:“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文化认同的挑战 作者:阮莉(漳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顺兴(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与魂。1949年两岸分隔以来,台湾文化在大陆文化和美国文化交互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呈现出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文化认同逐渐走低的趋势。因此,在“两制”台湾方案的研制、实践、完善中,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首先必须直面两岸文化认同的当下挑战。本文尝试以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变革动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三列法”的技术路线,探讨美国文化作为外源性文化对一国共有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呈现台湾文化变革的过程、因素、动力,剖析影响两岸文化认同的原因及挑战,以图对症下药。以伟大复兴中国的“强自豪”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小确幸”的引力效应,以闽南文化“和合”两岸的文化功能,以两岸“美美与共”的胸怀,累积两岸“同宗一国”的文化认同。  

  制定“两制”台湾方案是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深化发展,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思考和路线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推进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制”台湾方案应有之义,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不同于“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两制”台湾方案在台湾的落地最主要的是要先推动解决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台湾与大陆拥有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两岸对“同属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然而自1949年以来,由于两岸分隔的缘故,双方在中华原生传统文化上各自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生的文化;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文化在别有用心的“去中国化”建构下,“台湾当局持续推动‘教育基本法’、‘原住民基本法’和‘文化基本法’等针对性立法,为‘文化台独’铺路,对台湾年轻世代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①,这使“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受到较大冲击,严重损害了“一国两制”在台湾地区的落地。因此,科学分析台湾文化在两岸分隔后的发展变革,检视台湾文化在“一个国家”这一根本“文化认同”上发生变化的原因,扭转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态势,对制定“两制”台湾方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变革研究

  文化人类学作为专门研究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对文化的发展变迁提出过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文化功能论、结构主义、文化阐释学等不同流派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欧洲文化作用下的非洲种族关系变迁中,以文化功能为基础,提出的冲击-回应-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变革动力理论对分析台湾文化发展变迁有较好适切性,因而将之作为本研究的具体分析框架予以运用,尝试探讨外源性文化(美国文化)对一国共有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对文化认同的挑战,为增强文化认同所需回应对策的设计提供前期基础。

  (一)冲击-回应-变化的文化变革动力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认为,文化即整个工具,社会团体的宪章、人类思想、信仰和习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装置,它使人能够更好地应付他在适应环境、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②。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的要义就是把“文化”视为人类创设出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文化之间之所以可作比较,产生变迁,就在于每种文化都必须解决相同一组基本问题,故存在人类文化(或国家共同文化)的通用方案,但由于每个文化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适应方式来解决,因此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回应方式③。

  (二)冲击-回应-变化理论下的“三列法”方法论(three-column approach)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应将理论与实践对应,构建田野调查“三列法”,以非洲文化在欧洲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文化变革为例,A列资料是由欧洲人设计的文化事实;B列是图表中心,是变革集中反应,是非洲文化面对欧洲文化冲击的结果;C列是非洲的部落主义传统,其机构、信仰、风俗、经济安排和法律原则是最重要内容。分析这三列,将欧洲影响的与非洲反应和由此产生的变化相对照,才能得到最有用的研究工具。

  [表一:马林诺夫斯基的“三列法”④]

  (三)共同因素的提出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接触的结果是冲突对抗,还是相容适应,其真正原因在于是否存在共同利益或共同因素。“存在共同利益或趋同利益的因素导致了和谐的发展过程,因此,对文化变革的任何分析都必须将冲击文化的意图、利益与相应接受文化的机构结合起来评估,判断在变革过程中双方的利益是冲突还是契合”⑤。在“三列法”中,通过对照分析A列和C列,可以得出共同因素的记录,正向或负向的共同因素决定了文化的变革方向:是融合还是冲突。总之,有效融合的真正力量在于冲击文化给接受文化提供合适和令人满意的等价物。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和主要概念界定

  本文拟以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变革动力理论为分析框架对1949年大陆与台湾分隔以后,台湾文化在大陆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击下的发展变化、变革动力、变革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藉以归纳总结影响台湾文化发展变迁的因素、力量及其基本规律。

  本文“文化”一词的概念界定,使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以人类自身需求为导向,适应、改造外界自然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创设出来的一整套物质装备和符号体系。本文在使用“三列法”方法论时,对三列的项目内容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表二:台湾文化变革情况分析图]

  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和美国霸权主义的干涉下,至今悬而未决。1949年以后,双方走上不同发展道路,但两岸间是否同属一个国家及谁能代表这个国家成为两岸争论焦点。大陆方面通过坚决捍卫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关系开展与台湾往来,而美国方面则积极利用这一争论,介入其中,坐收渔利。台湾文化变迁就是在美国、大陆、台湾三者关于两岸统独的角逐背景下发生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错综复杂、曲折起伏。

  三、台湾文化变革的基本情况

  据两岸关系主要特征,我们把1949年以来台湾文化变革的大背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军事对峙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这一阶段两岸处于战争的对立冲突中,是零和博弈关系。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府最大的需求是保住“政权”,大陆方面则是希望消灭其统治,完成祖国统一,两者的军事对峙,只能形成负向共同因素。朝鲜战争后,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阻止中国完全统一的霸权需求,选择了全面援助台湾,实行“以台治华”的方略。

  总体说来,该阶段大陆意图与台湾利益间是直接对立关系,冲突对抗是文化接触的主要结果;而美国的意图和援助,因合乎台湾掌权者现实利益,对台湾形成巨大引力。在大陆强大压力、美国强大引力双重作用下,台湾发生了亲美、反共、自尊的文化变革,体现为经济、政治思想上的美国式的革新不断推进,仇视共产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自以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正统的代表,台湾主体、自尊意识开始抬头。

  (二)和解协商—回避拒绝阶段(1979年1月—1987年11月)

  大陆方面和台湾方面处理两岸关系进入态度截然相反阶段。大陆方面进一步调整了对台政策,从“文攻”金门转变为停止军事行动,并呼吁和解协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主张结束分裂、停止军事对峙、开展协商对话、推动通航通邮通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处于优势地位的大陆方面主动示好,寻求和解,对于降低对抗指数,创造和解协商的外部环境是大有裨益的。大陆和平统一的两岸发展目标,对于坚持两岸关系是国内关系的国民党而言应当是个利好。但是,此时国民党已经营台湾30余年,内外环境对其有利,特别是本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着,手握“执政”大权,留恋既得利益,难以接受这一目标。因此台湾方面以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予以回应,坚决反对两岸交往。简而言之,这一阶段大陆和平统一的需求与台湾维持现状的需求间是负向共同因素,台湾方面在应对措施上采取了政治、经济、社会对大陆全方位封闭的做法,对内革新自强,对外加强与美国的非官方勾连,以求发展壮大。

  [表三:两岸军事对峙时期台湾文化变革的情况]
  [表四:和解协商——回避拒绝阶段台湾文化变革情况]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