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全国人大此次出台决定的过程?立法过程中是否考虑了香港市民的意见?接下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法会履行什么样的程序,是否也会听取港人对修法的意见?谢谢。
张勇:谢谢您的提问。中央在研究起草全国人大决定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包括一些法律专家共同成立了一个专门起草班子,反覆研究,广泛调研。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多次征询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政府主要官员、立法机关负责人,还有香港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关部门通过举办北京、香港、澳门、深圳四地的视频研讨会,有关部门还专门去深圳连续召开了多场座谈会,直接听取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期间也是感谢在座的记者朋友们,香港、澳门、内地各类媒体对这个议题都作了广泛的报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我们都看到了,也都认真的关注。这些也都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多方面的诉求和声音。前几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对决定草案又进行了反覆的审议,提出了不少完善性的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和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充分吸纳。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根据全国人大决定的授权在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继续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而且我相信,这方面的相关工作很快就会展开。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选举委员会组成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选委会当中增加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作为第五界别?中央的考虑是怎样的?谢谢。
邓中华:大家知道,在香港现行的选举制度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是选委会的当然委员,部分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选委会的委员。在新的制度中,全国人大代表继续是当然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香港特区永久性居民都将成为选委会的委员。也就是说,这些全国政协委员也都是选委会的当然委员。另外,增加“全国性团体中香港成员的代表”,是考虑到这些香港人士参与全国性团体的活动,他们对国家事务有比较多的了解。总的来说,第五界别的这些人士国家意识强,由他们担任选委会委员,有利于在选委会中强化国家元素,把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香港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谢谢。
日本共同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有些经济界人士担心,由于选举制度的改革,香港会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外资企业会从香港逃到境外,中方对此有何看法?谢谢。
张晓明: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和你、和在座的记者朋友们一起回忆几个往事。1983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正胶着的时候,英方为了达到“以主权换治权”的目的,不惜打“经济牌”向中方施压,突然对外界散布"谈判破裂、香港前途不明“这样的一些消息,引发9月24日这一天香港港币大跌、银行挤提,市民纷纷抢购日用品,香港似乎末日来临的样子,史称“黑色星期六”事件。1995年香港回归前夕,美国《财富》杂志以”香港已死“作为封面标题,预言香港回归之后不可能保持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到了去年,香港国安法颁布之后,美国《大西洋月刊》又刊登了题为“香港的终结”的文章。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规律,每到一些重要的敏感时间节点或者重大事件的时候,西方国家某些人就会更加起劲地”唱衰“香港,散布各种危言耸听的”预测“,但是事实总是令他们大跌眼镜。
你刚才讲到外国投资者对香港信心的问题。我的观察是,香港国安法出台以后,外国投资者包括香港本地的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我简单举几个数字,去年流入香港的资金额达到500亿美元,香港银行体系结余更屡创历史新高,港股IPO(首次公开招募)集资额位居世界第二。股市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衡量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指标,今年1月港股市值突破50万亿港元的历史记录。连香港的美国商会发表的调查报告也表示,今年1月和去年8月的情况相比,企业对香港营商环境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大幅上升。
这里我还要指出一点,香港特殊的经济地位,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特别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制度完备、专业人才齐全、香港市场高度自由开放,以及语言方面的优势等。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中国内地持续快速发展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动力。这样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也是难以复制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和选举制度完善这两大举措相继出台后,香港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都会进一步改善,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稳固。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你。
陈文俊:谢谢各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后方支援:沈而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