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2005年10月号,总第94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日关系的变数与稳定之道

  王屏: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中日关系




  关于中日关系,七八十年代谈五大问题,后来谈三大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而从去年开始,又谈四大问题,除了前三个问题之外,又加了一个东海问题。

  无论几大问题,我想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是历史遗留问题,一个是现实利益问题。无非就这么两个层面。

  “三圈理论”划分不同利益
  历史问题属于边缘利益

  那么对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应该怎么定位?我也是认为应该更重视现实。

  今年三月初的一个会上,我就提出了国家利益的划分的问题。我当时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三圈理论,就是把不同层次的国家利益分别划了几个圈,有核心利益、中间利益、边缘利益。

  就核心利益来说,四大问题之中的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没有谈的空间。

  什么是中间利益呢?就是东海划线。东海划线有谈的余地,到底是按照大陆架划、还是按照中间线划或者海洋法划,不论用哪一个,双方都有谈的余地。目前中日关系仅有的一点联系在哪儿呢?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在这儿挂着,我看联系都快断了。

  边缘利益是另一个圈,我把历史问题放在边缘利益之中。有好多学者不同意这个提法。说,你看,中央都说了,历史问题是最主要的;对影响中日关系的最最重要的问题,你把它放在边缘利益?

  我就是这么看的。外交,首先就要讲利益。要谈利益,我就要对我的国家利益进行划分。哪些是我最需要追求的,哪些是可以稍稍缓一些的,哪些是可以边缘化的。

  历史问题虽然是原则问题,但是我不久前在参加北大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说,历史问题死不了人,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比如说小泉,他是唯一一个参拜芦沟桥的在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都没去过呀。其实,当时我们可以抓住机会做点文章。就是说,在日本这些首相里,唯一能够有点魄力可以干出一点惊天动地的事的,就是小泉。但是,我们没有把他的作用发挥出来。也许说,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

  中日矛盾须进行结构性改革
  以现实主义制定对日政策

  今年二月二十二日,我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中日关系----从理想到现实”,我主张中日关系这种范式,应该要有一种转换。也就是说,中日之间的这种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到了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改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战略,或者是对日政策。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我们实行的是一种以理想主义的外交思想为根基的对日政策,那么现在以及未来,我们就要以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作为根基,来制定我们的对日政策。就是说,要调整对日外交政策,实行现实主义的对日外交。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该硬就硬,该软就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我们中国人判断事情,往往都是以价值观为第一考虑,以利益观为第二。先看符不符合道德,然后才看利益,重义轻利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实际上,外交不能是这样的。谁跟你讲道德呀?就是利益。这一块国土到底是你的还是我的,要分出个一二来。

  所以我想,我们传统的外交观念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充分地认识到外交要讲利益,当然也就要有实力。我们要适当调整过于讲究道德的价值观和外交思维,否则我们就处理不好对日外交问题。

  分清利益轻重决定如何处理
  日本专家对目前状况悲观

  我对中日关系不悲观。为甚么?因为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两国关系不可能弄到一塌糊涂。如果弄的一塌糊涂,日本进不了安理会不说,他们在亚洲也越来越边缘化。中国也一样,如果中日关系一塌糊涂,东大门的出海口没了,对中国的利益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呀?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有价值观问题,有面子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小泉就是天天住到靖国神社,于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又何妨呀?如果日本真的在钓鱼岛或者台湾动手了,那可是要死人的事呀。

  就是说,要把孰轻孰重分清楚,然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尽管我不悲观,但是对于问题的存在也不能否认。我不久前与日本的一个中国问题专家通电话,问他中日关系问题怎么办?他说中日关系目前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时间。我问日本的一个防卫专家中日关系怎么办?他也说过几年。

  最近一个日本专家写了一篇东西过来,他也是说目前看来一点办法都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中日双方各自进行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就是日本要改变对美协调的这种根本的外交路线,中国不要把内部的矛盾引向国外。当然这是日本一些专家的观点。

  理性认识中日关系
  强化对日本社会的真正瞭解

  如何改善中日关系,这里就要有一个认识的基础。

  这个认识的基础,首先就不能情绪化,要理性化。比如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现实问题的判定,我们有没有问题?比如在历史问题上,我们的情绪化有多大的程度,有多少是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有多少是情绪化的东西,我们自己必须来找一找。当然,日本也要有一个认识我们的过程。

  刚才说到误判的问题,我们对日本社会的瞭解真是不够,差得远呢,可能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比如说日本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在八十年代占了上风之后,后来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政策,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评判不到这些东西,到现在我们也搞不清楚。包括对这个右翼是怎么回事,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有人说石原慎太郎是右翼,小泉也是右翼。就是说,我们的那种误判是很多的。

  没有对对方的客观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要想制定出一个正确的对日政策,是不可能的;要想改善中日关系,也是不可能的。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发展中日关系,有一个政治基础的问题。政治基础对我们来讲,无非一个是历史问题,一个是台湾问题。

  我想,要适当降低历史问题的战略地位,把这个问题拔得太高,我们就下不来了,导致我们在对日关系中应该得到的现实利益都得不到了。历史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你转移点目标不行嘛?一定要总是绕着这个问题纠缠吗?能在哪个地方出击得到胜利,我就在哪个地方出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