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有管理可兑换

http://www.CRNTT.com   2014-12-27 10:49:32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入新阶段。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的制度基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本性的变革。正因为如此,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创性地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金融改革中着墨最多的。

  中国证券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文章表示,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采取务实的精神,植根于国情和需要,而不是照抄照搬。在推进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过程中,中国创造性地实施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作为过渡阶段,为最终实现改革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资本项目涉及到的是跨境资本流动,和经常项目有本质的不同,必须创新改革思路,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有管理可兑换的改革框架。

  首先,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实行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有很大风险。全球资本流动的主导力量是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某些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外因决定的,这种被动性使得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具有脆弱性,包括大进大出和流向逆转等风险。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都和跨境资本流动有关联。资本是逐利的,跨境资本流动更多是顺周期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逆周期的雪中送炭。为了实现资本的有序流动和发挥资本流动的积极作用,需要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管理,这一点在最近十年开始形成国际共识。最优选择是达成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规则,但目前没有可能性。作为次优选择,各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需要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管理措施,使得资本流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因此,“有管理”将是长期而非过渡性的。即使是发达国家,理想的完全可兑换也是不存在的。随着国内外条件的变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会不断演化,朝着更为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时过快过度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巨大隐患,然而等待条件成熟再毕其功于一役也不现实。需要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本国的承受能力适度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深化改革,条件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因此,改革的过程需要管理,“有管理”贯穿于改革整个过程。

  再次,改革需要共识。社会上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还有一些疑虑,主要是想当然地以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就是没有安全线的完全可兑换。俄罗斯2006年实现卢布资本项目可兑换,近期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衰退,资本外逃和做空卢布导致卢布汇率暴跌,可能会成为反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说辞。明确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有管理可兑换,有助于社会正确认识可兑换,减少改革的阻力。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