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智库:美国介入台“大选”的历史与规律 | |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
3、2004年“大选” 2004年3月20日的“大选”,是台湾选举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大选”。陈水扁在第一个任期内先后抛出“一边一国论”“台独时间表”“公投绑大选”等挑衅性议题。此时的美国仍处于反恐战争状态,中美关系因反恐合作而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美国此时不希望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遭到破坏,迫使美国分散精力和资源来应对。因此,针对陈水扁的一些挑衅性言行,除了大陆方面多次进行警告与抨击外,美方也多次向台湾当局发出警告,甚至给陈水扁贴上“麻烦制造者”标签。⑥ 2003年12月2日,白宫发言人明确要求陈水扁当局“不要发表或进行任何足以提高两岸紧张关系或妨碍对话的言论或行动”。最严厉的反应发生在2003年12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白宫会见到访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时公开表示:“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单方面采取行动改变现状,这是我们所反对的。”⑦小布什的明确表态是对陈水扁的重大打击。在“大选”前的2004年2月11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又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美国没有看到台湾举行“公投”的必要性,美方对台湾“公投”的任何一个议题都不支持。⑧大陆和美方的压力,以及初现端倪的陈水扁家族贪腐案,使得台湾选民更加谨慎。“大选”前的多次选举民调表明,陈水扁的支持度低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平均5%左右,⑨前者的执政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但由于“大选”前一天发生了离奇的枪击案,在次日的投票中陈水扁以微弱优势胜出。 面对这样的选举结果,泛蓝阵营普遍怀疑枪击案是陈水扁团队的自导自演,目的是栽赃和抹黑国民党,为民进党争取同情票。于是,泛蓝阵营提起“选举无效”之讼,并发起大规模抗争活动,连续多日在“总统府”门前广场上集会示威。面对这样的局面,美方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方针,促使台湾政局保持稳定。美方先是积极安抚泛蓝阵营领导人,要求他们不要升级抗争形式;然后又要求陈水扁不得采取镇压措施,争取让抗争和平落幕;再以台湾当局“中选会”已公告陈水扁当选为由,由白宫发表声明祝贺陈水扁当选,并以此向泛蓝阵营施压,要他们接受既成事实,停止抗争。美国此举实际上属于“选后介入”,主要目的是维护台湾政局和台海局势的稳定,但在客观上等于帮助了陈水扁。美国的实用主义手法由此可见一斑。 4、2008年“大选” 2008年3月22日的“大选”,是台湾历史上第四次“大选”。这次“大选”的整体形势一直比较明朗:一是中美关系仍然运行在平稳的轨道上,美方甚至有人提出“中美国”(Chimerica)和“两国集团”(Group 2)的积极倡议,意在进一步加强中美合作;二是陈水扁执政八年间,美台关系因陈水扁的“不听招呼”而磕磕绊绊,布什总统多次表达对他的反感;三是陈水扁在第二个任期开始不久,其家族和执政团队的贪腐大案很快曝光,连民进党内的许多人都对他忍无可忍,发起大规模的“倒扁”运动,民进党的选情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四是国民党推出了个人形象清新的候选人马英九,他在宣布参选后获得了更多选民的热情支持。因此,在岛内不利于民进党、有利于国民党的大环境下,马英九的选情一路上涨,最后以大幅领先的优势胜出。而美方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即支持马英九和国民党,批评陈水扁当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