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百年宋教仁

http://www.CRNTT.com   2013-03-23 11:14:46  


 
  第四,宋教仁和孙中山的一些不同见解和分歧。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总结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当时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或者16字纲领里的“创立民国”。但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同盟会成员、革命党党员对于民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民国政府究竟怎么组织心里并不是十分清楚,很茫然。同盟会纲领第一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家觉得把满族政府推翻,让汉人组织政府一切都会好,国家也会强。至于共和政制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家并不知晓。但宋教仁对共和政制在同盟会成立后的几年里进行了思考,不过他的思考和孙中山的思考有了一些不同与分歧。孙中山在他的演说文章中是这样设想的(辛亥革命之前):革命之后不是马上实现民主和宪政,而是革命之后要有一段革命军事专政的实践,即“军政、训政、宪政”,军政就是革命党独揽政权,先不颁布宪法、先不实行民主宪政,在这个阶段把原来专制的习惯、人类不文明的东西通过军政手段慢慢去掉,普及教育、发展经济、现代工业,这是军政时期。训政阶段有了一点变化,比如推进地方自治,但革命党独揽大权。经过9年后过渡到宪政,颁布宪法、召开国会,还政于民。我们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观察,孙中山的设想多多少少有点用专制行民主,有一段集中权力的阶段,或者晚清民初有一些思想家或者学者强调的“开明专制”,孙中山有点这样的味道。

  但宋教仁在日本观察日本、英国以及其它国家的政制,觉得这个做法不行:日本这样恰恰可能是革命党人自己推行专制独裁,排斥民主宪政,排斥思想的自由,排斥压制人民的自由权利。日本不是吗?倒幕维新有功的西南藩阀反倒妨碍了人民的自由。宋教仁觉得将来中国革命后恰恰有可能是革命党人自己就推行专制独裁,所以宋教仁得出了不同设计:革命后马上实行民主宪政,并且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内阁制,用这个办法限制任何一个个人的专制和独裁,限制压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的情况。为此,在1911年底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中国组织革命政府时他俩发生了争论,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当时有些人怀疑:宋教仁在革命党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宋教仁想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不是自己要想做责任内阁的总理?其实不是,孙中山有孙中山的想法,宋教仁有宋教仁的政治理念,他们俩的政治理念不一样。当然这里面我并不一定是说孙中山正确或者宋教仁正确,他们俩各有各的道理。按照孙中山的想法,优点是给荡涤专制的污泥浊水一段时间,稍稍集中一点权力后可能避免政治上的动荡。但按照孙中山的军政、训政最后到宪政的办法,掌握权力的革命党人必须是民主宪政的忠实执行者,是信仰民主宪政的,否则真的有可能向日本的藩阀政治一样,残酷地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在后来过渡到法西斯政治,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且残酷地屠杀中国人民,过渡到非人道的政制。按宋教仁的意见也有问题,国人特别是绝大多数的国人和中国社会精英要认同民主,如果国人不认同那这个民主政治很难立即实现。所以这两种设想都有优点,也都有问题存在。

  结语:民主宪政之难。难在哪儿?在宋教仁生活的时代(1912年、1913年)表面上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说法、舆论在报纸的版面上、在社会的思潮上好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显赫地位,好像不民主不行了。可实际真正信仰民主的,真正信仰宪政的,并且真正按照民主宪政的原则去执行的,去进行政治实践的,按照这个原则行事的真的很少。中国社会精英、中国广大国民更多满足于“民国”这么一个招牌,“民国”这么一个形式,或者很多人自己在台下说民主、说宪政,到台上后觉得这些东西是多余的。用现在的话讲是“又要选举又要容许不同的政见发表,太麻烦了,还是维稳好,一个人说了算好,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我在多个场合中强调,宋教仁和主张民主宪政的朋友们是孤独的先驱者,真正能认同并且愿意按照民主行事的人很少,这是民国初年宋教仁失败、为什么民主宪政不能真正实现的原因。

  也许大家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人民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人民是对的,得到人民支持的就会胜利。其实历史上常常不是这样,人民的选择或者说社会的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错的。民国初年大家的选择是强有力的政府,用现在的语言解释是“一个独裁的政府”。这是宋教仁的悲剧所在。我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迟教授的精彩演讲,尤其是对“宋教仁这一孤独的先驱者”的深刻论断。接下来张耀杰先生发言!张先生是著名的文史专家,宋案的专家,也是燕山大讲堂的老朋友,欢迎张教授上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他对宋案的看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