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二、中国特色政治的认识 

  当代社会科学学术知识中国化的问题,在台湾最早始于七十年代如杨国枢、文崇一、韦政通、胡佛等教授,他们在1982出版《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后来像黄光国、朱云汉、石之瑜等教授则进一步继续致力于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中国化,也都呈现了丰富而相当不错的成果。但是一方面是台湾当前的客观条件,局限了他们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台湾的氛围阻碍了学术社群的发展,是以反省之后的“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的建立也更不容易。在中国大陆的社会科学界,特别是政治学领域,因为“政治”本身的敏感性,也使得其在中国化的努力方面更加曲折。例如武汉大学的申建林教授批判说:“就目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它所具有的超前于政治现实的政治导向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发挥。”他认为“大量的研究滞后于现实,成为文件和政策的宣传与事后论证。缺乏学术自主性是影响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致命伤”。这些批判都有其现实意义,不过他建议“为了提升研究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在思维方式上,需要打破知识的地域界限,搁置西化与本土化的虚假争议”则令人费解。④依其看法,政治学没有西化和本土化之别,那么西方的政治学就完全适用于中国?虽然也是一家之言,然而,批判和反省的层次似乎仍停在“五四时代”。所幸中国政治学起步虽晚,但外在的配合条件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发展十分明显。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光斌教授认为“在引介、学习西方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理论自觉已经发生,突出表现在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堪与西方对话的成就”。⑤台湾大学朱云汉教授在观察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时,提出必须“突破与超越”,他说“就是中国政治学要跨出借鉴与移植西方政治学的阶段。其实早就应当这样做,可能现在的条件更加成熟了。海峡两岸的中国政治学者完全有条件另辟蹊径,应该旗帜鲜明地跨出这一步”。⑥ 

  事实上,最有可能发展出与现今政治学平等对话的就是中国政治学。然而迄今为止,反思之作还是多于创新之作,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学界受困于西方的学科分类的影响,较少作出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如果有也多半是社会学科之问,如政治、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然而讨论中国政治、中国政治学理当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跨科际的交流,才能真正发现属于民族的需要、属于民族的智慧、属于民族的知识及属于民族的实践,以民族为园地、以民族为养分、以科学为方法去灌溉我们的民族政治,才能绽开出长久坚实的中国政治学。中国的朝廷政治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上古代的分封建国的治理设计,或是其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地方的郡县,以致其后省、州、道都是统一帝国的制度安排;而至领导人的培养,官吏的考选、任用、考核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正反经验。借用汤玛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1996年)的典范(paradigm)概念来看,中国传统的政治的一切努力,主要以“行政”为典范,追求“国泰民安”的幸福之政,“长治久安”的治理之道。由是延伸出“民本之治”、“治理之方”及“长治之道”三个主要的内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