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先说“混合方式”主要是指直接将西方的器物从购入、仿制以至于改进之后,由中国人使用:换言之,中国人用西方的器物、技术来促进国家的变化。扩而大之,进一步说照搬西方的制度、法规或教育等等套用在中国人的社会,也都是混合方式的“体用论”。这种方式本质上祇是追赶,而最大的成就也就祇能做到并驾齐驱。而且是长期受制于人。所以不论成功的程度如何,在西方来看,至多是从学生变成模范生;几乎没有机会从学生变成老师,而更加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混合方式”的一旦小有成功,(学得有点相似于西方)就会出现“被认可”的集体焦虑,即渴望得到西方的赞美、认同与肯定,从而每每以西方话语权来决定自己现代化的成败。反之,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出现民族集体焦虑感,则令民族陷入迷失、虚无的自我否定,自我贬抑,把国家引向更乱、更痛苦、更分裂的深渊。从晚清到民初五四运动的中国,就是经历这样的历程。总之,“混合方式”的方法,并无法使中国适妥地应变,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晚清和民初当年中国处在随时被瓜分、瓦解的危情下,中国精英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理解西方的“现代化”,对如何把握中国的“体”的问题也没法深思。客观而言,在当时情境下“混合方式”的以变制变应该是最佳的策略, 然而历经了“以俄为师”和“一面倒”的政策之后,实践告诉了中国势必另谋新策。 

  再说“融合方式”主要是指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性引进对方的文化,经过适当的改变,综合和诠释而发展出自己文化的新貌。此种创新必然也祇能在自己的主体意识下,对外来的西方文化进行选择、吸收、理解、综整、创新,简言之,“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摸索过程,“融合”无法速成,“融合”需要时间;以中国近代的变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从城市工人斗争到农民起义,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毛泽东的工农革命理论的成功,是因为毛的革命符合了中国的国情。邓小平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才能有巨大的成就。所以改革有成,其实都是因为他所依据的理论不仅仅是“马列主义”,还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从中国实情,从中国人民的需要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共“十二大”时,中共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大议题上,把当代中国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全是依据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再经过卅年探索,其间又加上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理论修正,到了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融合式“中体西用”的新典范,从中国思考、把中国视为行动的主体,将马列主义的理想和方法视为完成中国变迁的方法,而创新地提出“新思想”。此一“新思想”立基在鼓励中华民族建立民族的“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