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钱钢:亲历唐山大地震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13 12:07:57 |
可以这样讲,我们这代人80年代是有偶像的,我们第一个偶像就是刘宾雁,我们希望刘宾雁那样的记者和文学家来说真话,来批评这个现实。我用玫瑰色写这句话:“35个文学的梦”。我前面讲,我读了7年书,还有1年大学呢,我这一年大学就是到了30岁。大学的时候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去读大学,我这个班是解放军的作家班,一共有35个人,里面有我的同班同学莫言,还有写电视剧挺出名的女士王海鸰等,都是我那个班的。我那个班几乎相当于电影学院张艺谋他们那个班,我们叫35个文学的梦。 到了1984年,我正在读大学,解放军文艺社的编辑跟我来商量,那个时候我在军报小露头角,我和我的同伴江永红先生合作的《蓝军司令》和《奔涌的潮头》先后两次获得了全国奖,在1982年和1984年。 这个时候解放军文艺就有一个特别大的创意,他们想给军队获全国奖的人一个特殊的安排,让他们用整本杂志写一篇文章。所以他们就跟我商量,能不能一篇文章。当时另一位获奖者叫李延国,他就写了《中国农民大趋势》,洋洋洒洒非常让我动心。编辑就说,现在是1984年,再过两年是1986年,唐山地震十周年了,咱们写一个《一座城市的毁灭和新生》吧。我们的惯性是一个很根深蒂固的东西,已经到了这个年代了,我们的编辑一想啊,我们写文章总得有一个歌颂的对象吧,我们写唐山,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还是要歌颂新生,思想是有“解放”基础的。什么叫“解放”呢,当时在唐山的重建中间,有一支建筑队来自邯郸,叫邯郸第二建筑队,采取了跟国内国有企业不同的管理方法,比如说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等等激励办法。这个邯郸第二建筑队的方法被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高度肯定了。胡耀邦说,推广邯郸的改革经验。我们编辑就想,写个报告,应该歌颂邯郸的改革经验。所以让我写个报告文学,写唐山的重建过程中邯郸第二建筑公司的改革。这是蛮有趣的。后来我就利用读书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回唐山,重新采访。我想跟大家说,毕竟是已经当了五年记者,专业的新闻训练受了不少,美国的新闻书也看了不少。当年的印象不足以让我写东西,我必须重新地回去进行核实,还要重新采访,更大规模的采访开始,一次一次地回到唐山。就很自然地想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写一个城市的毁灭和新生,为什么不能写一个城市的毁灭?在我看来好像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当年是一个问题,可是我回来跟编辑一谈,编辑跟我一拍即合,完全可以。就写一个城市的毁灭,当年的思维用唐山纪念碑可以有一个小小的说明。唐山的纪念碑不叫地震纪念碑,叫抗震纪念碑,立足点是“抗”。就像今天我给展示的《兰州晨报》“舟曲不屈”。只有《南方都市报》说,“人祸不再、天灾不再”。 当时,全国征集唐山地震纪念碑的草图,我看到入选的头三名,头三名里面有一个让我非常感兴趣,高高的钢铁框架,有一些零碎的石板挂在期间,就是被震碎了,非常像日本原子弹爆炸纪念地的圆形的塔,我觉得很好,有灾难的含义。但是选中的是这个碑,这个碑是四块碑石向心地组合在一起,他们说这四块碑象征地四面大旗,代表着祖国人民从四面八方来支援唐山。 我当年去采访矿工李玉林,后来就在1986年的三月份,《唐山大地震》第一次《解放军文艺》用一本登了,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就是以灾难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痛苦为中心。这样写在当年是新的,很快就引起了当时读者的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因为告别了神话,里面写了一些真话。包括当时的读者都认为这个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数是从我这儿第一次公布出来的,其实新华社在早些年公布过,他们没有收到。但是这本书的发行量大,都注意到了。这本书卖一块三毛五,一小小的小书。由这本书可以看出经过五六年新闻教育训练的记者当时的足迹。 这个书上有大量关于大地震的证人、证言。比如说这个地震发生在凌晨,和汶川不同,汶川是下午2点28分,很多人在外面看到了,你要讲汶川地震怎么发生,很多人说的很细致。唐山不同,3点52分48秒,什么人见过唐山地震,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在唐山撒开大网,找这些人不容易。不像今天我们可以互联网找,当时骑着破自行车找遍唐山,最后找到十多个,留下九个人的证言。最神奇的就是有一对老先生,他们的习惯是每天三点半起来打太极拳,他们刚到公园门口、刚拉开架式地震就来了。可是你听他的讲述就知道,那是别人怎么也不可能想象的,那个老头说,地震来的时候,他扭头一看整个唐山都着火,一片通红全烧起来了,这不是火,这是一种强烈的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