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如何看待俄罗斯经济“向东看”?

http://www.CRNTT.com   2015-03-14 11:39:44  


 
  殷红(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对其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并在2012年5月专门成立了远东发展部。在2012年召开的海参崴APEC峰会期间,俄罗斯投入巨大财力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面貌,借机大力宣传和推介其东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充分展示出俄罗斯将其东部地区发展置于国家发展优先方向的战略意图。

  俄罗斯发展战略的调整为中俄经济合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是亚太地区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明显的资源互补优势,又有两国不断加深的友好政治关系作保障,俄罗斯经济“向东看”理应对中俄经济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鉴于俄罗斯长期奉行务实、多元化的对外关系原则,其强化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也势必对中俄经济合作构成一定的挑战,该地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如何深化中俄经济合作是两国政府以及学术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有关研究层出不穷。在笔者看来,从重视中国商品的信誉、优化对俄贸易主体以及建立对俄区域协调机制这些事关两国经济合作的基本问题抓起,是夯实中俄经济合作基础、全面提升中俄经济合作水平的关键,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具体的建议:

  (一)严把商品质量关,提高中国商品的信誉度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俄恢复经贸合作以后,在俄罗斯陷入商品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商品,特别是服装、鞋帽等轻工业品以其价格优势和便捷的供货渠道迅速占据了俄罗斯市场,成为其普通民众生活,甚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商品来源。由于两国当时特殊的发展条件,也部分地因为政府监管不力,导致大量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中国商品充斥到俄罗斯市场,这对于已经身陷困境的俄罗斯民众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商品质量差”、“中国人没信誉”的印象也从此烙在了俄罗斯人的记忆里。近些年,虽然中国商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商品质量也明显改善,但是,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制造”仍然无法达到其在欧美市场那样受消费者肯定和欢迎的程度。

  当前,中俄经贸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因乌克兰危机而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商品,不仅是日用品,还有食品(蔬菜、水果以及肉类)。中国方面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抓住当前有利的时机,严把商品质量关,借机提高中国商品的信誉度,根本扭转俄罗斯人对中国产品的负面印象,切不可将国内频发的商品质量问题蔓延到俄罗斯。这就需要中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确保对俄出口商品,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及安全。

  (二)优化中俄贸易主体结构,全面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

  与前述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中国对俄经贸合作中民间贸易、个体贸易的特点突出。除了政府层面推动的国有大型企业间的合作之外,实际上充当中俄经贸合作主体的主要是小型公司甚至是个体商户。这直接导致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低、规范差、整体合作环境落后,“非法移民”、“灰色清关”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民间贸易、个体贸易的弊端还在于,它对那些从事正规国际贸易的组织和公司产生了挤出效应。可以说,不扭转中俄贸易依靠民间贸易、个体贸易的局面,就无法根本改变中俄经济合作落后的局面,也无法实质性地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而且,靠政府政策推动和建立在个体贸易基础上的中俄经济合作,势必根基不牢、发展脆弱,受双方,特别是俄方政策变化的影响极为明显,况且,其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的空间也很有限。

  如果说传统的中俄贸易主体结构在历史中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有其存在的客观需要的话,那么,在当今新的发展形势和国际合作条件下,逐步向政府和民间贸易两端小、正规的国际贸易企业中间大的纺锤形贸易主体结构过渡,以此转变个体贸易形式、提升和优化中俄贸易主体结构,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它对于全面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加深两国经济合作具有全局性乃至战略性的意义。

  (三)建立东北地区对俄合作区域协调机构,加强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

  东北地区是中国对俄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对俄贸易总量约占中俄贸易总量的40%,巩固和加强该地区的对俄经济合作既关系到中俄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这一地区的稳定、发展及民众的福祉。正是基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2009年9月中俄两国首脑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自此,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开发“配对”式互动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在落实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战略的诸多工作中,建立对俄合作的地区协调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负责东北地区对俄合作总体协调的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的东北振兴司及地方发改委的相关部门,而在东北地区内部还没有一个地区性的国际合作协调机构。在这方面,俄罗斯的经验值得借鉴,除了中央层面的地区发展部及2012年成立的远东发展部之外,在其东部地区还设有若干个地区性国际合作协调机构,例如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协作协会,该协会下设若干个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门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16]。此外,该协会还负责制定地区发展规划,包括负责制定《2018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

  一个地区性协调机制能够形成并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各主体之间的沟通、配合与协作。东北地区具备建立上述协调机制的条件及环境。首先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为东北地区统一布局、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其次,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面临的共同机遇及挑战促使东北各省区加强沟通和协调。只有在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谋发展的情况下,东北地区才能获得对俄合作乃至对东北亚合作的利益最大化。以往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对外合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建立国际合作协调机制是提升东北地区整体对俄合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