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陈来:国学依然是社会伦理的长久资源

http://www.CRNTT.com   2013-01-10 14:48:09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 (东方早记者田波澜)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讯/“现在个人的道德、社会的伦理,主要依凭的资源是什么呢?说实话,不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只能短暂地给小孩子一些口号式的东西。长久的资源,还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经典、价值理念,它才能支撑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陈来接受上海东方早报时如是说。

国学依然是社会伦理的长久资源 

  ——专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陈来

  3月16日下午,中华朱子学会成立暨朱熹研究中心和朱子学会揭牌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古籍研究所举行,在此之后,中华朱子学会会长陈来作了题为《朱子的“仁包四德”说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

  这位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名师的学者,在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研究上成果卓著,2009年,三联书店将他的主要学术作品辑为《陈来学术论著集》。此前,三联只给陈寅恪、钱锺书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出过文集,他应邀执掌恢复组建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被外界解读为清华大学文科复兴的有力征兆之一。

  3月17日,陈来在上海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就当前热议的一些文化事件、国学热、儒学复兴等,一一进行了梳理。

“孔子就是摆到天安门广场,也没什么奇怪的”

  东方早报:近些年“孔子归来”的声音越来越强劲,由去年年初的《孔子》大片到国庆前夕北京孔庙举行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祭孔活动,再到今年年初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的孔子雕像,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陈来:总体来讲,这些事件跟最近十年以来的国学热有密切的关系。祭孔作为一个民间独立的活动,大概1980年代中期已经在山东开始了。2004年,曲阜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公祭; 2005年,海内外30多家孔庙联合祭孔;2006年,台北、台南孔庙举行“两岸祭孔大典”……

  对于孔子雕像的问题,我觉得媒体有意地把它放大为一个新闻了。其实它的位置不属于天安门广场的一部分,是在国家博物馆北面。国家博物馆的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如果它门前只能有一个人物雕像来做标志的话,那当然就是孔子了。毛主席早年曾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予总结。孙中山的像,国庆时都摆到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就是摆到天安门广场里头,也没什么奇怪的,表示我们完整地贯彻了总结中国文化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天安门广场文化,不能把它理解为仅仅是“造反有理”的文化。

  但是,从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反应也不能说没有意义。最典型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台湾和海外华人,反应很强烈,非常积极地肯定这个被放大的现象;另一种是很极端的反对的声音,这些人大部分不是年轻的愤青,而是老人,是受以前“造反有理”的那种文化的影响。

  可以分两方面来举例说明。在台湾方面,马英九今年元旦致辞也是打中国文化牌,就是把台湾跟中国大陆相比,认为台湾的优势就是最好地保持了中国文化。所以,孔子雕像经媒体报道后,台湾马上有反应,说中国大陆要主导中华文化的解释权和发展权,要主导中华文化复兴的话语权。这个对台湾来讲是一个挑战,但它不是认为这是反面的。另外一种极端反应,就是受“文革”思维的影响,受“批林批孔”的影响,全盘否定儒家。去年我亲耳听到,北京有一位老教授,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孔子学院,说办孔子学院就是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帮助当地政府和统治者培养顺民。可见在他脑子里面唯有“造反有理”,这就是“文革”的文化。一个国家给它的公民以道德文化的教育,在他来看,只是培养一种顺民。这个观点太陈旧了,事实上孔子不主张盲目地做顺民,而孔子学院主要是语言教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