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月刊:杜甫诗歌在清代台湾的传播与接受

http://www.CRNTT.com   2024-11-19 00:11:03  


 
  第三是徐宗干的次杜诗。徐宗干,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继姚莹为福建台湾道。同治元年(1862)擢福建巡抚。期间,作《秋声八咏用杜公(当作“工”)部<秋兴八首>韵》,依杜甫《秋兴八首》原韵分咏《砧杵声》《笳管声》《山木声》《江潮声》《沙鸥声》《露蝉声》《莲叶声》《梧子声》,其中《笳管声》写道:

  “万里萧条日影斜,天涯怅望感霜华。边城上月惊秋雁,戍客思乡忆海槎。未断玉门新柳笛,迸传紫塞短芦笳。西风起处声声急,一夜征人泪眼花。”〔6〕

  又《沙鸥声》:

  “悠然送别楚江头,沙鸟咿哇水国秋。伴侣相依芦荻稳,呼鸣不为稻粱愁。畅游此际应添鹤,闲悟生涯寄一鸥。为有高人同狎处,围栏凭眺忆扬州。”〔7〕

  均抒其思乡之情。

  二、晚清:台湾杜诗接受的巅峰

  在大陆宦台文人传播杜诗的历程中,杜诗也随之进入台湾文人的视野,主要表现为李逢时、陈肇兴、林豪的杜诗接受。首先是李逢时的读杜诗。李逢时(1829-1876),字泰阶,清台湾府噶玛兰城(今宜兰)人,着有《泰阶诗稿》。咸丰十年(1860),李逢时作《读杜甫义鹘行》,诗云:

  “潏水有健鹘,仗义能复仇。白蛇吞鹰雏,悲愤辞林邱。须臾歼巨颡,全力护鸣鸠。功成不望报,慷慨无所求。杜甫为作行,大名千载留。此老今云殁,文章炳日月。异类亦必登,真气不埋没。狂如壮士者,至性从中发。能酬伏枥恩,有功不敢伐。鼎镬所不辞,始终无媚骨。感激报知己,义气凛毛发。吾亦能咏歌,斯人壮心歇。风霜满天地,令我心飘忽。见义不勇为,自顾不如鹘。”〔8〕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在长安作《义鹘行》,末二句云:“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以鹘鸟之义勇,激励壮士奋不顾身。李逢时仿之,既称誉杜甫文章,又激赏鹘鸟之义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