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月刊:台青年的语言认同危机与导正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24-01-20 00:53:47


 
  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认同是观察语言政策变迁的重要线索,台湾从1945年光复至今,前后实行两种方向截然相反的语言政策,即两蒋时期的“中国化”语言政策和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去中国化”语言政策。与此相关联,“国语”的地位从“独尊”到“被挤压”、从全力推广到被塑造为“他者”的“外来语言”。台湾2020年人口普查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表明,台湾的“国语”普及率达96.8%,很显然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并没有达到压缩“国语”生存空间的险恶用心,“国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依然是社会共同语,“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对台湾社会的语言使用状况没有造成影响。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台湾社会的语言认同呢?

  二、台湾青年语言认同调查

  本文讨论的台湾青年语言认同是在台湾语言政策变迁、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变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语言认同的概念。语言认同是语言身份的自我认同。与语言认同相关的理论有原生论和建构论。原生论认为语言认同是先天的,决定于与生俱来的种族、历史、文化、血缘、语言等。建构论则认为语言认同是人为构建的,强调彼此的共同经验、集体记忆和未来。语言既表达了认同,也在建构着认同。在民进党当局重构台湾历史、文化、民族的“文化重建工程”“台独系统工程”中,语言认同既是目标也是途径。在台湾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语言认同既有原生的,也有建构的,并且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阶段、不同取向的台湾的语言政策都有效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语言认同。因此,本文关注在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重塑台湾民族、台湾历史、台湾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台湾民众语言认同的实况。

  关于语言认同内涵与语言认同评价指标。语言认同的实质是身份认同。但是语言如何反映身份认同?在语言认同评估实证研究中,如何设置量化指标呢?结合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经验和理论探索,结合语言认同研究的台湾社会语境,本文以语言情感(语言好听度、语言亲切度、语言优雅度)、语言价值判断(有用度、社会影响力)、语言地位作为语言认同的重要评估指标。调查问卷③中涉及语言认同的题目是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一题:从优雅度、好听度、亲切度、有用度、社会影响力五方面给“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英语评分。从高到低分为六个等级,其赋值从5到0逐渐降低,如,“很好听”=5,“好听”=4,“一般”=3,“难听”=2,“很难听”=1,“无法判断”(或“没听过”)=0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