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数字人民币”由虚入实
http://www.CRNTT.com   2019-09-26 15:10:03


 

  无需绑定银行账户 无需网络

  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M0替代”“双层运营体系”“满足高并发性能”等勾勒出“数字人民币”的大体轮廓。不过,这样的措辞对于公众而言过于晦涩,更老少咸宜的解读是,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可匿名,无需绑定银行账户,无需网络,“只要手机有电”。

  根据穆长春8月初的描述,法定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范一飞的文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描述更为详细。文章称,现阶段,M1和M2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另外,非现金支付工具,如传统的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都基于账户“紧耦合”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公众对易用和匿名支付服务的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现钞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央行数字货币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将是替代现钞的最好工具。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穆长春近日在得到APP课程中说。

  穆长春举例称,比如到地下的超市买东西,没有手机信号,微信、支付宝都用不了,又或者乘坐廉价航空公司的航班需要付费吃饭,未来在这些场景下可以用央行的数字货币支付。更极端的情况是大地震,“通信都断了,电子支付当然也不行了。那个时候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个是纸钞,一个就是央行的数字货币。它(央行的数字货币)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我们叫做‘双离线支付’,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