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卡脖子”“卡脑子”问题和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不足问题,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水平不高、协同度不强,对标国家战略不够,服务中心工作贡献度不足等相关。
相对于教育、科技工作,人才工作聚焦基础资源、战略资源、第一资源,显现出更强的扩展性,是一项综合体现经济属性、发展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纵贯线”工作,其工作重心围绕国家总体战略而动态变化调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力谋划更高层面创新突破,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体系贯通、职能整合和流程再造,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现了制度设计闭环。
抓住关键重点 强化协同联动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人才发展“体制”,主要指人才工作领导体系、职能分工和权责结构等;人才发展“机制”,主要指将人才发展各环节联系起来统筹推进、接续运转、协调运作的相关流程和体系等。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处理相关流程性问题,更要处理结构性问题,进而触及人才制度的深层次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健全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等重要领域和环节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人才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不充分情况,阻碍人才培养开发和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与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相比,我国人才制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革破题和优化完善之处。
特别是,针对承担创新驱动任务的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专家人才群体,如何建立“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的配套制度,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对用人单位和科学家放权、赋权,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的发展环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等,都是新时代人才工作创新突破的重要内容。
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一步增强国家人才发展竞争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人才引领驱动的基础性、杠杆性制度和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体协同等问题,为走好人才引领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做好改革准备。
——强化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核心布局。《决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调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等。特别是,进一步突出了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及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这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东中西部地区人才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提供了改革支撑。
——突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决定》重申“授权、松绑”的基本改革路线,完善人才评价、交流、引进制度等。其中,人才评价突出了“实效”,为人才流动明确了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并提出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等,为人才评价进一步“破四唯”“立新标”指明方向,为解决高校院所与产业企业隔离问题打通“旋转门”、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增量制度供给。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协同联动。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协同,《决定》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