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微短剧发展不可“微短视”
http://www.CRNTT.com   2024-07-11 16:25:10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网评:微短剧发展不可“微短视”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丁静 马晓东

  近日,有业内人士揭秘了一部微短剧的成本构成——制作成本约60万元,投流花费约400万元。微短剧投流花费占八九成,引发了网民对微短剧成“流量生意”的讨论。“投流”可以理解为投放流量,也就是将短剧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剪成短视频,然后花钱投放在各个平台,在用户免费看完前几集后,有人会付费几十元至上百元解锁后续剧情,形成微短剧收入。投不投流、投多少流,往往决定着一部微短剧能赚多少钱。

  影视剧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教化作用。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采取一些市场化的营销手段无可厚非。但要警惕的是,现在有一些微短剧流量主要靠高额投放“跑量”,而不是靠优质内容“破圈”,某些短剧虽然粗制滥造,但也可能在“庄家”资金“杠杆”的撬动下“几天赚一亿”。这种“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的模式,让微短剧成了“商品”而不是“作品”,也可能使真正的好作品、好演员陷入边缘化。

  从生产现状看,一些制作团队“什么题材能‘爆’就拍什么”。有的剧名标新立异,情节“狗血”擦边,故事套路不外乎“霸道总裁小娇妻”“隐藏富豪复仇记”等,让人看来觉得媚俗,没有“营养”;有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就改编、翻拍,涉嫌违法。

  从社会影响看,有的微短剧充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三观不正的内容,宣扬“有钱就有一切”的价值观,对年轻人产生不良示范……种种扭曲的乱象,必须予以纠正。

  微短剧发展切不可“微短视”。微短剧要健康发展,必须约束不择手段逐利。近年来,投资者在影视剧创作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从内容、选角到设备租赁、前后期制作,很多时候都由“金主”说了算。编剧得按流量喜好定制“槽点”,导演得按流量走势挑选“明星”,为了压缩时间、节约成本,演职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上,《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呼吁“把选演员的权力还给导演”,喊出了对这种现象的反抗。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