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4-02-16 09:02:58


  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把科学部署落实为实际行动,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以改革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新质生产力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联紧密,体现生产力演化能级跃迁,涉及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领域,是科技创新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尤其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相适的发展环境。

  将改革进行到底,始终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才能加快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本支撑不足,尤其是实现科技创新颠覆性突破的领军型人才还高度缺乏。这就要求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储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快转变人才管理职能和办法,向用人主体放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

  创新主体,要在企业。必须看到,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化”关键在公平竞争,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破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法治化”需更注重执行,促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同步发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国际化”要对标一流水平,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支持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推动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环顾国内,一系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已经箭在弦上。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使我国有机会、有条件全面拥抱发展机遇,有望在多个细分赛道取得领先。加大改革力度,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就能把“有机会”“有条件”“有望”变成实绩与实效。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