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用法律和契约守护“互换特产”的诚意
http://www.CRNTT.com   2023-08-28 16:45:02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导,最近,互联网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流行起了“互换特产”的风潮,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本质上是一种线上陌生人社交衍生出的新模式。有很多网友晒出了成功案例,也有网友曝光自己的受骗经历。8月23日,有网友爆料,她向网友寄去几百元的特产,最后只收到两包纸巾,也有网友称刚寄出东西就被对方拉黑。

  你在彩云之南,寄出云南十八怪、过桥米线、鲜花饼、菌类产品等特产,他在天山南北,回寄风干牛肉干、葡萄干、若羌大枣、库尔勒香梨等特产……在一来一回间,不同地域、远隔千里的网友既互换了特产,也互换了信任和热情,增进了友谊。

  网友“互换特产”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形式,是个人“名片”和家乡“名片”的双重交换,既有个人层面的交流体验意义,也有各自家乡层面的宣传推介意义。诚然,现在商品物流非常发达,人们在身边的商超也能买到很多外地特产,在电商平台上的各地特产更是琳琅满目,人们戳戳手机屏幕就可任意选购。但网友互换的特产已经溢出了普通商品交易的功能范畴,还产生了友谊信使的价值,蕴含着交友的新鲜和快乐,且这种互换有开盲盒的意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参与方的选择困难症。

  可以说,如果双方都有诚意,比之自购,网友在精心挑选且附以消费说明和指导基础上的“互换特产”别有一番滋味,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体验、消费体验。同时,网友选择和他人互换的家乡特产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体现了原汁原味的特色,都从一个侧面擦亮了家乡的窗口,直接或间接地宣传、展示了家乡的产品、文化和民俗风貌。显然,“互换特产”的广告效应对推进各地的乡村振兴、旅游、消费等都有积极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参与“互换特产”的网友没有诚意,只有恶意或骗意,他们只想笑纳其他网友的特产,不愿意对等付出,对等回寄,还给对方的要么是价值区区几元的辣条、纸巾等商品,要么是拉黑社交账号之后的背影。这种无赖玩法,不按套路出牌,坏了“互换特产”的规矩,伤害了参与网友的感情,给参与网友造成了一定损失,也影响了网友参与“互换特产”交友活动的积极性。

  网友“互换特产”不仅具有道德属性,还有一定的契约属性和法律属性,除了道德约束,还可从契约或法律角度寻找防范、制约或应对一方网友在“互换特产”活动中的耍赖行为。网友应尽量选择在口碑较好、经过验证的特产交换平台参与“互换特产”,也可选择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对“互换特产”进行担保。网友应提前瞭解对方的姓名等必要信息,并对邮寄特产的时间、价格范围、品质等进行约定,密切关注快递物流信息。

  如果对方未按约定的时间同步邮寄特产,且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及时联系快递客服拦截己方快递。如果对方收到特产后根本未回寄,或邮寄的特产明显低于约定的价格范围,或品质有问题,可通过投诉举报、诉讼等方式要求对方承担进一步履约、赔偿、退回特产等责任。需要强调的是,个别网友打着“互换特产”的旗号骗取他人的特产,次数较多,金额较大的,可能会涉嫌诈骗罪,受骗的网友可向警方报案,由警方启动刑事调查程序。

  网友“互换特产”是一件有意思的新鲜事,不仅拓宽了网友的社交渠道,丰富了网友的社交体验,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地域社交意义。我们应该用法律和契约擦亮“互换特产”的诚实信用底色,守护好“互换特产”的善意、诚意与热情,传递“互换特产”的正能量,防止一些人把“互换特产”玩成忽悠、欺骗和伤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