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应对挑战仍有充足货币政策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23-08-15 09:05:13


  中评社北京8月1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经济日报发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文章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的协同性、组合性、针对性、有效性。强调宏观调控体系更加有力、有度、有效,调控手段与工具推陈出新、精准有力、提质增效,继续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促改革各任务之间实现成功实践与有效平衡。
  
  文章分析,从外部环境看,目前其他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已到一个阶段、实际利率已接近经济增速的限制性水平,国内外利差的边际变化将趋缓、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将减轻,这为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可选性、内外平衡性拓展了更大空间。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修复的节奏与力度,社会有效需求还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的继续呵护与支持,接下来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强调精准有力,社会融资和货币信贷条件将继续保持合理适度,充分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前瞻性指引和预期管理的政策信号。可以说,实际贷款利率、存量房贷利率等还有适时调整的空间,结构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还有加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货币政策还有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性、组合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空间。
  
  文章认为,在总量工具方面,应继续在采取“缩减原则”的基础上,保证货币信贷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稳固、持续支持,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要引导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继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别是利率传导渠道,继续保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更好地稳投资、促消费,提振发展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经济恢复向好和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在结构性工具方面,应重新评估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以及其他支持工具的效率和成效,做到长期性工具合理聚焦、阶段性工具调整优化、更多创新政策工具设立落地,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信贷投放,保证资金支持的稳定性、普惠性、持续性,充分发挥引导预期、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通过机制设计和提升服务能力来有效化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融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推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和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进一步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应促进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联动发力,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效能,发挥已投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为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加力提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稳定性、时效性的支持。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