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的中美台海战略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23-09-24 00:23:43


 
  三、地缘视野:中国所处的地缘战略环境

  回到现实与当下,在本文所关切的地缘战略格局变化中,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首推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从总体上看,它是陆与海的关系问题,但深入分析,不单是陆海关系问题,还有制度之争问题,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关系。

  (一)中国的地缘战略处境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取决于中国的安全环境、战略处境以及安全保障能力,而这些都与地缘战略密切相关。中国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东边和东南濒临海洋,北、西及西南三面环陆,陆地边界占三分之二,海洋边界占三分之一。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外部安全纷扰大部分来自陆地。明朝以降,中国不断遭受海上袭扰,直至发生鸦片战争、日本侵华那样的惨剧。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今天中国的安全格局总体上呈现陆强海弱的特征,但环顾中国周围的主要外部力量,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情况:中国与自己的陆地邻国基本解决了陆地划界问题,现存主要争议恰恰在海上,而不在陆地。这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还有无所不在的美国,它也是亚太国家,算是中国的海上远邻,可这个远邻的势力和影响一直伸展到中国沿海,随时可以威胁到中国。美国对后冷战时代的亚洲做出的基本判断就是,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东亚力量对比,成为主导西太平洋的强国,而中国作为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度总是让美国精神紧张。于是,不断修订美日安保协定、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就成了美国的主要战略选择。实际上,美日海军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海上围堵,一旦有需要,还会从海上向中国陆地发动攻击。这基本上源于中国既有走向海洋的需要,又缺乏足够的海洋能力这一客观现实。美国敢于在台海阻挠中国统一,主要也是出于这一现实。比较一下中国陆地和海洋通道,很容易看出海洋对中国的阻挡远大于陆地。正如宣称“水的阻挡力”的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言:一个国家可以建设一支海军力量并藉助它跨海投送一支陆军,但这个国家将会发现,把一支陆军送上敌方海滩进而进入内陆永久征服敌对人群远为困难得多〔2〕。此外,美日澳三国军事同盟虽然比较松散,但就其功能来说,称得上是美国筹画的“小北约”,或者说是亚太版的北约了〔3〕。这样一幅地缘战略图景明确告诉人们,中国的地缘战略处境很不平衡,东差西好,南忧北安,陆稳海险。有鉴于此,中国要强调地缘战略分析,因地制宜、陆海统筹、合理布局。

  (二)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

  今天中国安全环境格局早在20多年前已见雏形,美国为防范中国崛起而打造了一个所谓C形包围圈,基本上从朝鲜半岛经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以数量可观的各种军事同盟和军事基地构成对中国的威慑和围堵,也有“危险弧圈”地带之称。美国之所以如此担心和防范中国,主要是美国战略家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越强,它在重要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和参与方面超越其近邻的覆盖面也就越大。具体到“欧亚大陆这个最重要的竞赛场上,美国的一个潜在对手可能在某一天崛起”〔4〕。他们认定的那个潜在对手就是中国。所以“重返亚洲”,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目标直指中国。保罗·肯尼迪曾指出:“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本世纪初的德国人一样,他们在努力加强自己在世界大国体系中的地位的同时,还深深感到自己是处在包围之中〔5〕。”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感受恐怕没有改善很多,尽管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基辛格也曾断言:“每一个亚洲大国,包括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不是如何征服自己的邻国,而是如何防止邻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6〕。”这尤其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的实力和地位都已今非昔比,但中国在自己家门口受到的阻遏是无容置疑和不可否认的。也许在常态下,不发生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中国在地缘安全尤其是沿海安全上基本无虞,但在发生台海危机和南海冲突的情况下,就有天壤之别了。

  (三)“一带”的地缘战略价值

  美国在迫使中国从地缘战略上防备“小北约”,而中国最好的选择就是解除后顾之忧——与俄印两大邻国和亚欧大棋盘上的棋手建立协作伙伴关系,以防自己腹背受敌,并利用亚欧内陆腹地减轻来自东面和东南方向海上的安全压力。至于已加入到松散的印太四国安全体系中的印度的战略选择,可以确定的是它不会主动参与印太联盟对华军事进攻〔7〕。

  另一方面,通往亚欧大陆西端的路径,北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北翼的“一带”要比南翼的“一路”有更多优势,比如中国与俄、蒙、中亚五国的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的军事及反恐合作,铁路运输比海上运输的快捷,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和平稳定等等。这更增加了“一带”对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性。新加坡学者郭良平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重要的转折,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战略的终结,但是,沿途的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区国家格局复杂,未来的路任重道远〔8〕。这里提示了中国在“一路”沿线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也反证了“一带”对中国的相对价值。

  (四)“一路”充满的未知挑战

  考虑到中国是一个陆地文化比海洋文化发达、传统上陆权意识强于海权意识、军事上陆军比海军强大的国家,我们需要以强补弱,即依托北翼的优势来弥补南翼的劣势,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合理的选择。新加坡学者黄朝翰也指出,走陆路比海路容易得多。从海路来看,首先,中国自古不是海洋大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联通只有“郑和下西洋”;其次,南海周边的越南和菲律宾与中国争议不断,且最重要的海路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由马来西亚控制;最后,美国充当着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后盾,军队就停在南海门口。有美国军方人士宣称,这些国家需要“美国军事存在来抗衡中国,但我们不用说出来,哪怕是从西太平洋撤走一个航母战斗群也只是变戏法”〔9〕。我们不能根据美国军方或政治家间或发表的各种言论来做判断,而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美国紧紧盯住南中国海的原因,一是它是中国的家门口,最好把中国堵在自己家里;二是假如阻挡不住中国,也不能让中国如同美国控制加勒比海那样掌控南中国海。罗伯特·卡普兰在分析南中国海格局时写道:“至少从一个方面看,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是简单明瞭的。这不是一个类似一战前欧洲那样的复杂多变和多极的帝国主义联盟的世界。在这一水域只有一个所谓在地的大国威胁:中国,依据其地图,表示渴望对这一水域实行加勒比海式的控制〔10〕。”这显然表明美国极担心中国像美国那样把南中国海收入囊中,把美国排挤出去,一如美国当年把欧洲大国从加勒比海排挤出去一样。所以,有美国霸权存在,中国在若干年内需慎重采取海上行动,海上丝绸之路应成为长期战略性建设目标。背靠大树好乘凉,对“一带一路”的设计,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先快速推进北翼建设,而慎重推进险阻较多、困难较大的南翼建设。也可以说是,先稳固陆上地盘,后疏通海上通道。我们在实现完全的近海防御之前,不能过多考虑和急于实施远海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前,战略布局上都要以陆地为主为先、海洋为后。

  (五)中国应加强陆海战略统筹

  “一带一路”的南北两线也都同时是中国能源进口的运输线,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一般情况下,我们有这两条生命线源源不断输送能源,是一种理想的常态。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生战争或巨大灾难,一条运输线受堵,还有另一条运输线保底。在上述两条生命线中,南翼的海上运输线显然是比较脆弱,因而是不太可靠的。相形之下北翼的运输线就十分重要了,在特殊情况下它将成为我们唯一的生命线。从现状来看,中国对海路的依赖比较大,我们从中受益良多,多年来的和平海洋环境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果在“中国崛起的同时,过度依赖了一些进出口海域、世界级港口设施的建设,以及集装箱和商船的建造。这些都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一定的友好国家关系,但中国也在海洋领域面临一些弱点和挑战”〔11〕。今天,当我们审视中国海洋战略安全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较之广袤的亚欧大陆陆地,从渤海到地中海,从太平洋经印度洋到大西洋,浩瀚的海洋让我们感到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感甚或受威胁感不一定来自外部强大力量经海洋进犯我国陆地,但比较确定的是,从我们家门口的水域到我们船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干扰甚至遏制,诚如美国学者兰普顿所言,“中国虽不预期任何国家会通过海域侵略她,但关切若干来自海域的挑战。这些挑战触发自以公海为主的繁盛对外贸易,还有为支撑其上升的经济而过度依赖海上燃料运输……以及控制全球海上交通战略要道的野心,准备实现全球和地区权力转移,等等〔12〕。”可见,中国必须同时清醒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与中国海洋战略安全的关系。

  (六)如何对待中国海上生命线

  就“一路”对中国海洋战略安全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马六甲海峡的约束,因为它是中国与欧洲、西亚及非洲贸易运输的必经之地,中国进口能源的运输也包括其中,而美国藉助与新加坡的防务协议,在该海峡端口的樟宜海军基地驻扎,实际上扼守着最重要战略通道的咽喉。围绕着马六甲海峡进行的争论之所以难以平息,就是由于“中国能源安全争论之一是‘马六甲困境’概念,因为中国进口半数以上东非和东南亚石油和五分之四的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对这一战略通道的严重依赖受到领导人的关切”〔13〕。显然,美国掌握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咽喉要地,使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遭遇到瓶颈。不仅如此,在海南岛与新加坡之间的南海海域,美国藉助南海领土争议重新部署海空力量,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的旗号,实行炮舰政策,实际上是要从海上围堵中国,阻止中国冲破第一岛链,走向远海。假如南海不能成为和平之海,冲突不断,战事频仍,马六甲海峡被美军封锁,海上丝绸之路有何意义?有鉴于此,中国确实需要考虑加快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铁路-港口战略通道建设;可将油气从缅甸的印度洋港口直接输往云南昆明的油气管道建设;亚欧内陆14000公里长泛亚铁路建设,它能通往亚洲各个方向,可开辟更多替代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走廊〔14〕。进而言之,中国甚至要打通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能源通道,如巴拿马运河、开挖尼加拉瓜运河、横跨哥斯达黎加的铁路等,以降低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15〕。这些项目可能会使某些区域内国家感到不适,美国也会感到不安,但对中国而言是不能不走的棋子。

  四、战略焦点:美对华展开台海战略博弈

  在全面分析了中国地缘战略环境与地缘安全环境后,再看台湾问题、台海格局、西太形势,就更容易看清台海之所以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焦点的缘故了,也更好理解中美在台海开展地缘战略博弈的缘故了。

  (一)台湾在美霸权结构中的关键地位

  ⑴在东西之间,以中国为核心和焦点,则台湾海峡正是东西之间的分界线。在这个意义上,台海确实是所谓全球最危险的地点,台湾充当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抗以中国大陆为假想敌的代理人和桥头堡。⑵在中美冲突中,台湾海峡提供了所谓保卫航行自由和保护台湾民主制度的巧妙藉口和说辞,提供了场域和契机,也提供了手段和工具。在美国发动的对华科技战、舆论战、认知战中,台湾都占据重要地位,其卷入度和分量又反过来增大了美方支持台方的意愿和力度,加剧了中美冲突对抗。⑶在全球陆海分界线上,台湾无疑是最关键、最脆弱、最危险的节点和焦点。从陆海分野的眼光看,第一岛链和西太平洋在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更高了,而台湾在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⑷台湾在美国策划和帮助下,藉机绕过主权藩篱,利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纽带和手段,挤进了西方国际阵营,充当反共反华马前卒,获得了新支持保护。即使今后台湾现存13个“友邦”丧失殆尽,并且无法以任何身份加入联合国,仍可靠西方阵营的准承认苟延残喘。

  在上述四大阵势和场域中,都有台湾问题的重要位置和关键角色,其分量远超一般,具有四大阵势与场域交汇和四大矛盾交织的枢纽地位和坐标方位,有纲举目张之重。可见,台湾对美国的价值并不低于美国对台湾的价值,这就是美国紧紧扭住台湾不松手的根本原因,即使不把台湾经济分量和科技能力两大要素考虑进来,也能一目瞭然。

  (二)美为保台设计一套综合性战略

  美国为扶植和支持台湾,也是服务美国总体战略利益,可以说极尽用心之能事,设计了一套涉台综合性战略架构,它有五大支柱,即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⑴政治上,美国把台湾打造成了西方阵营的一员、对抗中国大陆的尖兵、维护美国霸权的工具、粉饰美国形象的涂料。⑵外交上,美国搞假一中政策,实际在玩弄“一中一台”把戏,并向整个西方推广,力图藉助新打造的涉台国际意识形态营垒,长期阻挠中国统一与中华复兴。⑶军事上,美国正在把台湾变成准军事同盟,并通过军售、培训、军演等方式,开展阻挡和抵抗大陆武统的实质准备。⑷经济上,美国不希望台湾经济体成为大中国经济体的一部分,阻挠中国统一符合这一愿望,同时又可获得对台军售收入。⑸科技上,主要是向美向外转移台湾芯片等高科技研发及制造系统,一方面增加美欧高科技制造能力,同时又防止这些系统落入中国大陆手中或被大陆利用。台积电计画在美建6个厂,多于在台的数量,一旦建成,将关闭台厂和陆厂,结果将是台积电自断根系。这个战略架构很全面,也很实用,对台有用、对美有利。美方只赚不赔,既在政治上合乎其需要,又对其国际形象有利,还在经济上有利可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