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4月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3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塔吊林立、焊花飞舞,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正酣。
4月1日,河北白洋淀景区碧波荡漾、蒲草摇曳,斑嘴鸭等珍稀鸟禽不时在水中追逐嬉戏,再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的生态图景。
4月2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来就诊的河北邢台患者王利群持外地医保卡实现了即时结算,“一卡通行”看好病。前不久,京津冀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三地就医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协同发展9年来,京津冀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率先突破,一张精彩答卷展现世人面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不断谋划发展新篇章。
产业承接对接“快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9年来,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推动产业承接对接工作跑出“加速度”。
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有机结合,北京加快“瘦身健体”。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2093家,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2年的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