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银发族”再就业提速意味着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22-09-23 08:52:09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由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所引发的银发族就业讨论仍在不断发酵中。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和需求一度不被重视,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被排除出劳动市场,当他们重返职场也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此次,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或将提醒人们,该从权利的视角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走出相关的观念误区,进而推动构建更具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不论其再就业的目的是发挥和延长个人社会价值,还是仅出于储备养老财富的经济考虑,老年人口的就业权利都需要被正视和保障。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就业信息和机会更便捷抵达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同时也应填补针对这一人群的技能培训空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持续积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传统劳动用工背景下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因时制宜,如何为老年再就业群体提供完备的社会支持,这些问题已经确确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恐慌大可不必,前瞻应对必不可少。探索实现积极老龄化,丰富“老有所为”的内涵,不妨就从应对就业问题着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丹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