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发布
http://www.CRNTT.com   2022-07-24 11:05:29


  中评社北京7月24日电/据光明网报导,日前,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科学家们围绕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研究员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了高原和周缘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强力驱动。通过第一次科考中高山栎化石的发现,基本重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而二次科考新的发现将高山栎的起源时间前推了近2000万年,证明其在3400万年前已出现于青藏高原东部。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青藏高原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影响。

  研究员孔庆鹏围绕“青藏高原人群起源演化历史”,介绍了高原人群的定居模式和适应机制,揭示了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在16万~19万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动;现代智人则至少在3万~4万年前踏足高原,并于3600年前在农业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实现了大规模永久定居;在人类定居高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结构变异、生理钝化调节等在高原生理适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员杨云锋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介绍了青藏高原等关键区域土壤呼吸的变化幅度及时间动态规律。在全球大部分土壤均存在氮限制的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促进土壤碳排放。这从一系列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瞭解未来气候情景下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情况。

  研究员杨永平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态安全问题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影响。自然保护地对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未来应在全域空间尺度上,调整和优化保护地空间布局,加强对高原东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就地保护力度。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研究员孙航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介绍了近年来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最新成果。青藏高原保存了第三纪以来较为完整的植物进化各阶段的植物区系成分,是研究全球植物多样性演变及现代高山及温带植物区系形成的关键地区。最后从多维度解析青藏高原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快速分化和适应性进化创新进制以及全球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挖掘利用、保护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员车静围绕“青藏高原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进化”,介绍了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的整体区系演化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科考,进一步重建了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的整体区系演化历史,从生物区系演化的角度,为“渐进式隆升”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独立的生物学证据,在青藏高原地质历史与生物演化历史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新的认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