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空旷的西非沙滩、单调的充满压抑氛围的军营生活、围观和窥探军训的土著妇女,所有这些都为凝视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除了无处不在的凝视和窥探,这些人物在电影中几乎没什么台词。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开创性地将人类的感官行为——“凝视”呈现为供观众饶有兴趣观照的审美对象,更在于它同时将观众长期被视觉所奴役和控制的其他感觉官能如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解放出来。这是克莱尔·德尼电影视觉美学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在改革电影视觉法则方面,她另一部值得圈点的作品是《星期五晚上》。电影改编自伯恩海姆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星期五晚上,原本计划下班后跟朋友聚会的女主人公劳拉遇到巴黎大罢工,在等车过程中与前男友让邂逅,于是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故事由此展开。
熟悉克莱尔·德尼审美观的人很容易辨认出她构建这部电影节奏的视觉策略。为了提升观众视觉官能的敏感度,她使用了类似于印象派风格的灯光和调色板,色调由微弱冲淡变为五彩斑斓;画面梦幻般地溶化和叠印,深焦和浅焦构图交替出现;镜头运动舒缓低调。这些影像与其说是镜头技巧,不如说是人物潜意识的印象表现。当然,其中也不乏与主人公劳拉有关的稍纵即逝的诗意镜头——一个孤独的女人走在空荡荡的道路上;刺眼的街灯与沉沦的巴黎;劳拉清冷幽寂的公寓。在此,这一系列抒情性的影像不再承担任何叙事意义,它们所充当的是纯粹的感官和象征性符号,也就是纯粹的审美客体。沉浸在这种爵士乐般的电影情绪和节奏之中,观众的感觉领域不由自主地发生了一系列链式审美反应,他们被鼓励着甚至情不自禁地丢掉了那些与叙事相关的视觉控制,转而与影像自身建立起强烈而愉悦的新型全方位感觉关系。
克莱尔·德尼在电影中对于感觉、身体、运动等影像的凸显,从一定意义上契合了德勒兹的电影哲学。她摒弃了传统电影叙事所倚重的阐释和心理刻画,并相应构建起一整套结构化的视觉机制,跳出了由传统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因果逻辑关系所筑造的窠臼,创造了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视觉节奏形式,调动了记忆、知觉和直觉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听觉
在克莱尔·德尼的感觉美学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建树在于她对人类听觉官能的发掘。看她的电影同时需要一双会听的眼睛和一双会看的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