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需看,海外疫情持续,中国出口仍保持较大韧性,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投资较为平稳。2021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高达20.9%,远超过去20年来的平均水平。这与中国疫情有效防控、经济恢复较早,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外贸企业对全球市场变化适应能力较强等因素有关。预计2022年上半年净出口仍能对经济增长保持较大贡献。一是产业链供应链齐全的优势将继续支撑今年对外贸易;二是近两年人民币已有较大幅度升值,而随着美国联储局开启紧缩政策,人民币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这有利于中国出口;三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疫情发生前,中国宏观经济曾有4次低谷期,分别起始于2008年年中、2011年年末、2014年年末、2018年年中,每次间隔2.5至3.5年。针对每一次的经济低谷,中国均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工具予以逆周期调节,并实现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时滞长短不一。 据统计数据和以往的观察,以人民银行开始降息、降准为货币政策宽松的起点,经过3至5个月,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数据会率先企稳回升,工业增加值、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数据的企稳则是在政策放宽之后的3至8个月出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等物价数据的见底回升则在政策放宽之后的10至11个月出现。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成关键
无论政策时滞长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升,往往是经济由降转稳的先决条件。此外,消费回暖亦是判断经济实质性复苏的重要指标,2014年以来,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资本形成总额,说明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