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是因为以这个黄土原上最普通的村庄为起点,在此后的岁月里,“农民”两个字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情感里;多年以后,又重重地刻进他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中。
从梁家河,带着农民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到正定,开创河北省第一个“大包干”试点先河;到宁德,深植摆脱贫困的理念与方略;再到浙江,完成乡村振兴试验田、中国梦起手式的探索。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滋养着他,而他,也在一路行思中埋下了未来大国复兴道路的伏脉。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掌舵泱泱大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辽远视野,极具开创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划时代号令。
这当然不只是情感萦系,也是对历史的洞见,对未来的擘画。
如果把三农问题放在历史长河,特别是近代以来全球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去考量,我们会发现,三农问题是带有持续性的根本问题,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爆发出不同矛盾,本质上都是三农问题与其他矛盾的交织叠加;三农问题也是全球现代化转型中最要害、最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三农,决定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冷酷扩张道路相比,我们是要走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又一个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发出号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