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7日电/据法制日报报道,5月1日起,《河北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于今年1月11日经河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打响了京津冀首部区域协同立法“第一枪”。随后,同一条例的北京版、天津版分别于1月17日、18日在两市人代会上通过,定于5月1日起同步施行。这部《条例》也成为我国首部对机动车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规定的区域性协同立法。
《条例》紧紧围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污染问题展开,坚持小切口、真管用、能落地的立法原则,设置了总则、预防和控制、使用检验和维护、区域协同、法律责任、附则共6章53条内容。
解大气污染防治燃眉之急
据统计,京津冀三地机动车保有量近3000万辆,其中河北保有量1687.6万辆,境内每年在途重型柴油货车约1.3亿辆次,占污染源比例15%至32%,但机动车的流动性及属地化管理给三地联防联治车辆污染排放带来困难。
目前,在国家法律层面,只有大气污染防治法里的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一节中,对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排放污染防治方面作了规定。在河北省地方性法规层面,仅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此作了规定。《条例》的出台既解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燃眉之急,也有利于完善河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
“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河北实际,征求各方意见后,决定在环保立法领域率先突破,为大气污染防治筑牢法治之墙,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法治支撑。”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英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三地条例按时出台,不但题目一致、框架结构一致、监管措施一致、实施时间一致,而且审议节奏、出台时间也基本一致。
“回溯《条例》整个修改过程,历经四次审议,整整跨越两年,从立项到出台,无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生动展现了立法人坚持以匠心出良法促善治的作为与担当。”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主任杨智明介绍,法规修改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认真听取各方征求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开展了由专家组成、全民参与、形式多样的系列调研、论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