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
http://www.CRNTT.com   2024-11-11 11:03:06


  中评社╱题: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分析“恐中论”产生的原因,“民主化”“去中国化”是“恐中论”的思想因素;“被统”成了诱发台青“恐中”的心理因素;两岸政经发展明显失衡是台青“恐中论”的重要岛外因素。要做到重塑台青两岸心,关键在于真正瞭解当下岛内台青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两岸现状,唯有加强两岸青年的入脑入心的双向交流。为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重在培育两岸青年“新型共有认知”,产生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共同网络议题”,形成令两岸青年可以接受、足以兴奋的战略规划。大陆如能给予两岸青年,尤其是台湾青年更多的平台、更多的资源,倾心聆听岛内青年的关切、烦恼、痛点,有针对性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上述的难处,对于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是极为关键、极其重要的。

  当下的台湾社会,青年族群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而在岛内社会各界将目光纷纷投向青年族群的同时,该族群又会主动将目光投向何方?要解读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到只要两句话,一是网络,二是社会。于是“小确幸”成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最佳答案,该词汇来源于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直译进入台湾的现代汉语。

  没有想到的是,总体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生活上的“小确幸”观念,传入岛内后竟迅速被政治异化,被“台独”势力潜移默化、升级发酵,用以影响青年族群的“国家认同”。与此同时,原与政治毫无关联的“小确幸”遭到别有用心者“移花接木”,经台湾青年心态演变,出人意料地表现在“恐中”“反中”情绪上。

  所谓“恐中”情绪就是指把大陆当作台湾的威胁,而不论这种威胁是否真实存在,幷由此产生的一种希望摆脱、逃避,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他们恐惧大陆“武力犯台”,恐惧对大陆“过度依赖”,恐惧大陆进一步崛起。由此“恐中”转至“反中”,表现为对大陆厌恶和反感,反对大陆的政治制度,反对大陆的对台举措等等。在“台独”势力结合“小确幸”心理渲染之下,“恐中”“反中”情绪不断蔓延,试图强加于台湾青年对“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另类的国家认同”。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是近期岛内偏“独”的网红锺明轩的经历,他在大陆自由行所拍的两部旅游影片,反映出在大陆的生活一样可以“小确幸”,两部影片对大陆的积极评价获得百万播放量,轰动一时,却遭“台独”势力恶意攻击,最终其本人被逼在影片底下留言政治态度:“我不认同我是中国人,我认为我是台湾人”,由此才勉强在岛内“过关”。“独网红”都必须如此,莫谈一般台青。

  一、“恐中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由锺明轩被逼表态,联想到岛内台青在“政治正确”强压下头脑时时外泄的“恐中论”,凡有心人群不禁要问,无端而起、无处不有的“恐中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一)“民主化”“去中国化”是“恐中论”的思想因素

  长期以来,台湾的零零后青年一代成长于岛内“政治民主化”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全是民进党以及绿媒一味鼓吹、无所不用其极的“民主、自由”,以及各种为民进党所利用、“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声浪。这种极端化的价值观的演变,易形成盲目反对崛起大陆的思想因素。

  台湾社会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台湾本土化,从而形成自我膨胀、自我封闭、与大陆对抗的“台湾主体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岛内青年一代“台湾主体意识”形塑的过程中,对大陆充斥着与老一辈“仇共”所不同的心理,明显具有新的偏见、新的敌视。

  民进党长期全方位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和“台独”思想形塑了部分台湾青年“两岸两国”的错误认知。陈水扁上台,变本加厉大搞“台独”分裂活动。教科书的“独化”动作扩大到高中。从2006年起,台湾高中教科书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割开。从此,“本国史”不再是“中国史”,“中国”也不再是“我国”。2016年蔡英文执政,强行推出“史上最独”课纲与教科书。所谓的新课纲、新教材已完全脱序教科书应该具有的公正、权威、严肃的特质,经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的驱使与篡改,越改越乱,越改越“独”,已不加掩饰地公开为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政治路线服务。

  (二)如今相当多的岛内台青预期“台湾会被中国大陆统一”而盲目恐惧,“被统”成了诱发台青“恐中”的心理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台湾社会这方面的预判人数一定还会增长,但同样可以进一步预判的是,对“被统一”的恐惧感也会随着青年人数的增长而上升。那么台青为何对“被统一”如此恐惧呢?

  各国的心理学家曾对社会恐惧心理做了如此综合描述:当一部分人感觉受到威胁时,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源可以加以解决,便会产生忧虑、苦恼之感。于是一种介乎集体焦虑、恐惧的心理随之蔓延开来。恐惧心理一旦产生,便不会自行停止,它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社会心理恐惧会不断循环。首先,是过度夸张的想象,虚构最坏的结果。如果此时社会不予矫正,反而予以蛊惑的话,其后果将更为严重。其次,是恐惧心理会自动开启更多对于现实的负面认知,开始扭曲事实。第三,是作出与理性完全不相符合的错误选择。

  纵览全球,所谓的统一模式无非是两种,主动统一,或被动统一。而这两种模式、选项,对台湾意义十分不同。选择主动统一,台湾与大陆协商时手中所掌握的各种筹码较多。由于筹码多,具体获益自然将大于被动统一。而被动统一,在不断流失原先所掌有的各种筹码,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下,才来谈统一。那这种统一更多体现的是大陆的意志,台湾失去更多获益机会。台湾青年对“被统一”的恐惧病态,完全符合上述心理问题的特征。这种病态的社会反映,导致今天台湾社会出现集体非理性的政治盲想盲知盲动行为,也是不足为奇的。台湾青年对“被统一”的恐惧,“反中拒统”是其政治表象。长期以来,在台湾社会所充斥的大陆信息,清一色的是以片面、歪曲、负面、抹黑为主。在如此深不见底的大染缸里,许多人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文革”时代;70多年的反共教育使他们形成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模式;台湾当局长期持续的对“一国两制”的丑化、污名化,使他们与生俱有的“恐共”心理变本加厉,担心被大陆吞幷、“被统”,失去今天现有的生活。这种主流民意对大陆的快速发展感到心惊;对两岸通过和平发展快速融合感到忧心;对“被统一”后自己的处境甚为担心。这几种综合因素的互相迭加、交汇,进而根深蒂固,对“被统一”必然表现为忧心忡忡、诚惶诚恐、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手中惟一的可用工具仅是选票。票投国民党,怕国民党“卖台亲中”。看来只有票投民进党,幻想至少可抵挡一阵,或拖慢一下“被统一”的节奏与进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