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中国新形象——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观点综述 作者: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
2018年12月11日至12日,以“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中国新形象”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文旅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空军原副司令员景文春中将,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以及国务院台办交流局、海协会秘书处主要负责人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主持。开幕式上,黄志贤会长和邱水平书记先后致辞,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并期待论坛作为两岸文化、学术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大陆及港澳台思想界、文化艺术界、宗教界、教育界、新闻界近3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收到论文120余篇。
本届论坛的举办得到了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为期两天的研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精髓”、“中华优秀文化与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等议题各抒己见,宏论迭出,精彩纷呈。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按议题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精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他提出,瞭解中华文化首先要瞭解文明的含义。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产能力越来越先进,但是人的行为越来越退步,很多丛林法则也应用到人类社会中,比如“弱肉强食”的法则。但人类社会不应该弱肉强食,而应该弱肉强助。楼宇烈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的概念很清楚,一个含义是“文”化“人”,也就是通过“文”来教化人;另一个含义就是通过引导的方法来教化人,而不是用武力。“文”在中国几千年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根本形态就是礼教。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社会就会有秩序,就会和谐,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就是“礼仪的文化”,因此我们说“以礼治国,国家才会兴旺”。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认为,从泰山到阿里山,从长江到浊水溪,中华文化的力量超越空间阻隔,焕发迷人魅力。海峡两岸分隔近70年,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与文化血脉从未中断。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澜起伏,但五千年中华文化拥有强大生命力,几经波折磨难仍绵延不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归。“台独”势力试图搞“文化台独”,但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任何政治势力都打不垮、割不断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举办中华文化论坛,是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重要共识;振兴中华文化,把中华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国,也是两岸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闻发言人、《中国穆斯林》杂志副主编敏俊卿及中国伊协顾问洪长有提出,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中华大地是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其国家认同的精神依归。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商贸等和平的方式传入我国后,就走上了一条认同、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之路。中国穆斯林作为我国伊斯兰文化的载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自身适应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为中国社会主动担责的行为自觉。中国穆斯林在中国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习得、掌握达到了很高水平,而且已经内化为他们深沉的情感认同。中国穆斯林对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打开了重要通道,而且为其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积累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来自东方生命研究院的潘麟认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在传承中可分为“学统”和“道统”两大类。学统属于知识的传承,道统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今天我们谈复兴东方文化,首要大事就是再续道统。东方文化是否得以传承,以道统是否再续为唯一标准,而绝非是多印几本四书五经。有人以为,把经典读熟了就复兴东方文化了,大错特错!现代人把四书五经只是作为像西方物理学的书一样读,孰不知,经典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在我们的身心中被实现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身心再现他们的生命。这就是生命传承,就是让东方文化得以延续,得以生生不息的道统。
台湾学者孙若怡提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这是一种虽非民主却重民心的治理理念。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史学大家汤恩比就以深邃的洞识指出,中国以人为本的世界主义传统,将是引领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的契机。我们相信:一个乐于分享、追求双赢的中国式治理,必将汇聚起各国共克大自然恶化的时艰、共享共同发展繁荣的机遇,最终共同增进全人类的福祉。《礼记: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合作为动力、共享为目标的设想,同时也深刻展现出传统中国世界主义的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凸显了中国已将全球发展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公”天下的基础上,融塑近代西方政治文化中个别国家主权之“私”的事实,而实事求是地置于全球宏观的视野下,筹谋擘划一个崭新的世界视野与秩序。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汤绍成认为,欧美国家目前所陷的文明与文化的冲突,确实难以解脱,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价值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时刻,发扬中华文化尤显重要。基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若敢于创新并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反差,进而提出一些化解之道的有利参考。这也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若合符节。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徐长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举世罕见的顽强生命力,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受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而日益巩固、强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它深深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有力地干预着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要辩证看待西方文化。西方创立并发展了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特别强调,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
原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许世铨在题为“中华自信的历史底蕴”的论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并非始自今日,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和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不同,中国国家的孕育、产生主要不是靠“先天”的血缘关系,而是靠“后天”创造的文明不断演进、传播而形成的。可以说,中华民族是靠文化立国的。中华民族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这正是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56个民族大家庭的肇因。中华文化的扩展和传播主要靠的是它自身的吸附力而不是强加于人。这和历史上一些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武力征服和占领“输出”文明,有本质的不同。事实说明,今天大陆强调文化自信,是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的,绝非夜郎自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的牺牲、奋斗,中国终于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文化再次绽放出往昔的光辉。
全国台湾研究会严峻在提交的论文中提出,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宋代士大夫敢言,也培养了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宏气概,进而增强了其与君主“共治天下”的信心。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相对优渥的文人待遇,不仅有助于阶层流动,也使社会文风盛行。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虽山野贫贱之家,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度,较多的科举取士机会,使贫困人家有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严峻提出,今天我们重读宋代,印象深刻的是宋代开放包容的气度。这种气度使宋人表面悠游,但内心的主人翁意识则较强,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独树一帜的,这或许可说是一种东方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杨毅周提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家园和精神纽带。尽管隔阂60多年,海峡两岸走过了不同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下,两岸文化也不可避免打上了不同的历史和时代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两岸中华文化的底色始终没有改变,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文化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素。当前,两岸文化融合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华文化论坛是两岸覆盖面最广、层次最高、内容丰富,同时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文化论坛,通过这样的论坛,在文化领域建立起两岸各领域文化的机制化对接平台。一方面可以全方位、机制化地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两岸文化界人士通过这个平台共同努力,共同携手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