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成就、挑战与展望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2月号,总第242期,思想者论坛
主 办: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 中评智库基金会
督 导:郭伟峰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周建闽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董事
主持人:林志军(澳门)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评论员:林卓华(澳门)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
邢志红(澳门)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副院长
刘成昆(澳门)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黄明健(澳门)澳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李小勤(澳门)澳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助理教授
刘景松(澳门)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
王 耀(澳门)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理事
余渭恒(澳门)澳门经济学会理事
卢树栋(澳门)民联智库副理事长
王 平(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
执行人:罗祥喜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
郭至君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会秘书
时 间:2019年第12次(总第354次)
地 点:澳门佛山街51号建业商业中心11楼会议室
开场白:林志军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成就、挑战与展望”。澳门回归20年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经验值得充分肯定、意义非常重大。“一国两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设想,在“一国”主权之下实行“两制”,历史上从未有过。20年来,无论从澳门本地民众,还是从国际社会来看,都认为澳门实践“一国两制”是成功的。虽然香港社会近期有些波折,澳门实践的结果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围绕澳门回归20年“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司法建设对澳门保持繁荣稳定的作用、澳门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对澳门未来的期许等议题,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首先请镜湖护理学院副院长邢志红发言。
邢志红:澳门回归以来医疗方面建树颇多
我从医疗方面来谈一谈澳门回归20年,主要是通过自身经历和查询的一些数据,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回顾。
第一,是20年来在医疗体制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建树。2000年,特区政府正式提出医疗改革;2001年,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2年,提出“妥善医疗、预防优先”的政策规划;2003年,提出健康城市的目标;2009年,推出医疗补贴计划,对永久居民发放医疗劵;2011年,提出《完善医疗系统建设方案》,兴建离岛医疗综合体;2013年,成立医务委员会,首要任务研究《医疗人员专业资格及执业注册制度》立法;2018年,成立医学专科学院;2019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塑造健康湾区和湾区养老等。
第二,是医疗系统设施的硬件、软件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特区政府开展了扩建与重建工程,例如仁伯爵综合医院、公共卫生专科大楼、九澳康复医院、离岛医疗综合体,急诊医院等,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放疗中心都在建设中;此外,扩建、重建卫生中心,更增建5间卫生中心。私立医院方面,2008年在政府资助下建立了镜湖医院专科大楼、C座门诊大楼。政府还积极发展智能医疗,例如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药物管理网络系统等。
第三,医疗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就。一方面,特区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医疗专业人员培训,自2006年至2014年,全澳门培养专科护士近200名、护理硕士近100名,护士的学历、专业水平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法》通过,增加了高校学术评审要求,整体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护理学院可以开办硕士课程,为澳门与大湾区城市合作“开了绿灯”。
关于对澳门未来的期许,我认为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资已经很大,希望未来能积极统筹整合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的分配,无论公立、私立或民间都应该纳入长远规划。而现在往往在规划中将私立医院排除在外,实际上是不健康的,投入很多,收益却不是很大。
民生方面,澳门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繁华,实际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交通、住房等。澳门这么小的城市,资金很充裕,城市建设和改造方面应该下决心花大力。如果法律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那就应该思考进行改变,因为法律是为社会服务的。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在此方面下大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