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九二共识”,一中原表
——辩证论析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1-05-06 00:13:26


 
  (二)国民党方面。国民党一些主要人物在“九二共识”上的某种态度蜕变,也是促使大陆必须强调“九二共识”是“两点论”的原因。国民党(包括李登辉)从开始承认两点,到只承认一点(即不提统一了),再到现在大概只剩下0.5点,即转以“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作为立场表述。实际上,江启臣刚当党主席时对“九二共识”有过很大的犹豫,本土派要求放弃“九二共识”的声音一直存在。〔11〕在党内对“九二共识”存在回避与闪躲的气氛下,如果“放弃论”、“过时论”成为党内主流将使现在仅有的0.5点趋于零。仔细观察近年来大陆与岛内蓝绿政党的互动,国民党内部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各种杂音,如“与时俱进”、“宪法论”等,甚至是让大陆方面采取“九二共识”清晰化的直接刺激因素。惟其涉及较多复杂情节,且容专门在下一节再做深入讨论。

  总之,民进党全面否定“九二共识”,国民党对“九二共识”放水,意味着岛内对“九二共识”的认知与态度有重要变化,共同形成了“九二共识”在岛内退化的现象。在此情形下,大陆主动转向“九二共识”清晰化、强调“两点论”成为必然的对应之举。如果回顾一下大陆方面的标准性做法,这其中的变化和调整,既是微妙的也是重大的。在较长时间里,大陆方面对“九二共识”的标准表述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较多强调一中这一点,虽然也有对统一目标的表述,但一般放在同一个段落的后面,或有时幷不刻意去凸显这一点。〔12〕但面对台湾方面的主要政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或否定或虚置,使“九二共识”的“岛内退化”现象仍会不断延续,大陆唯有强调“九二共识”的“两点论”,而且刻意凸显统一目标这一点,才能对冲局势的变化,彰显自己的战略底线和政策立场。特别是,针对“岛内退化”现象和两岸关系在整体上的“更加复杂严峻”,“1·2“重要讲话对“九二共识”的新概括作为对台政策立场的重要宣示,截弯取直、化暗为明,更从法理、政治和道义上压制了“台独”的猖狂之势,也堵绝了“独台”的造作空间。一句话:堵绝了岛内和平拒统的可能性。毫无疑问,“1·2”重要讲话对“九二共识”的“两点论”正解,其实是发展和完善了大陆对台政策的理论论述和政策宣示,最大限度地显示了“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确实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

  三、国民党的“宪法论”是一种“另类清晰化”

  在台湾方面,多年来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主流表述有两种:一种是马英九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一种是吴敦义做党主席时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而处在国民党边缘状态的洪秀柱和张亚中也提出过她(他)们的表述,即“一中同表”。江启臣做党主席后,国民党党中央的两岸政策论述举棋不定,主要集中在对“九二共识”的纠结态度,似乎还有踩民进党脚印拿香跟拜的样子。可以说,目前国民党内部众议繁杂,思想仍然无法企稳,有战略定力和说服力的两岸政策论述端不出来。

  不过,最近国民党内部在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上有另一种动向引人注意,就是分属不同派系的政治人物相继提出了另类路数的清晰化主张。如国民党青壮派一方面强调“九二共识”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刻意凸显“中华民国宪法”与“九二共识”的连接。这种做法虽然可保留“九二共识”,但其主要用意和重心显然是在“宪法”。江启臣在2020年9月召开的国民党全代会上特别指出,“现阶段中国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就是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国”。〔13〕将“九二共识”与“中华民国宪法”相连接,不仅是江启臣为代表的国民党青壮派的重要主张,也来自深蓝阵营领军人物的最新提法,如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及准备参选党主席的张亚中等,她(他)们在“护宪保台”的口号下,也将“中华民国宪法”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放大其地位和作用。洪秀柱认为,应依循“宪法”精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有更大的帮助。不久前,由她做董事长的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办“护宪保台”论坛,主题之一就是“中华民国宪法是否可以成为两岸和平相处的基础”。〔14〕需要注意的是,“与时俱进”提出者有意识地说明,这样做是“要向民众讲清楚”,显示出其在大陆政策上追随民意、受多方掣肘的被动特点;“护宪保台”论者则是基于其一贯的“中华民国”立场,幷有回应岛内“中华民国情结”的惯性。也就是说,在国民党内部和深蓝阵营,对“九二共识”的新解释转向突出“中华民国”及“中华民国宪法”,这与过去对此的“模糊化”做法大相径庭,也代表着另一种清晰化趋势。

  大陆以“‘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揭示了“九二共识”的主体意涵,强调了“九二共识”所本来就具有的“两点论”。岛内对“九二共识”新近涌动的清晰化现象出现在国民党和蓝营内部,则凸显“中华民国宪法”,有将其凌驾于“九二共识”之上的意味(如“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两岸和平相处的基础”等)。因此,必须加以澄清与作出对比的是,大陆方面的清晰化与国民党方面的清晰化在性质上有重大不同。大陆方面对“九二共识”的清晰化是对“原则”的清晰化,是对“核心意涵”的清晰化,“核心意涵”是指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它实际上等同于原则,等同于基本立场。国台办发言人最近申明,“九二共识”核心要义无论何时都不能模糊和改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它是对“两点论”的清晰化,除了强调一中原则还必须明确对国家统一目标的追求。而国民党方面的所谓清晰化,可以称之为“宪法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相思式的“一点论”。而且,这样的做法是对海协会与海基会关于“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内涵上的“不涉及”和“各有不同认知”的清晰化,也就是它把本来应该模糊的地方(而且双方同意)清晰化了,反而回避或远离了“原则”或“核心意涵”的清晰化。〔15〕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宪法论”是该模糊的没模糊,该清晰的没清晰,这不利于双方达成政治互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互动。

  为什么当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达成“九二共识”时要对“一个中国内涵”或“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做出模糊化处理呢?因为所谓“内涵”涉及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本是双方有所分歧与争议的部分,如果在那个时候就要弄清楚,两岸两会的商谈就谈不起来。所以,双方都明智地认识到,应该对此先存有模糊,待以后时机条件成熟时通过两岸政治谈判再予以解决。因此,即使现在对“九二共识”需要做出“两点论”的清晰化,但主要是原则(也即“核心意涵”)的清晰和统一目标的清晰,幷不需要扩及到“内涵”或“政治涵义”方面;也就是说,在对“两点论”清晰化的同时,对“一中内涵”仍可以保留“不涉及”或“各有不同认知”的灰色地带。对“内涵”或“政治涵义”采取这样的处理办法,是当初双方在达成“九二共识”时的“共识”。虽然对大陆来讲,台湾定位始终是清晰的,从而两岸定位也是清晰的,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台湾定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写得是很清楚的。〔16〕但是,确实没有必要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以及后来的两岸政治对话(包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等党际交流)中就去涉及“内涵”。〔17〕但是,现在国民党内有人先这样提出来,直攻“内涵”问题,让本来“存异”的部分又浮上台面,纯粹是自惹麻烦,自己给自己添堵。因为“宪法论”显然是“原则”与“内涵”错位,若循此逻辑往下演绎,肯定会进一步造成其两岸政策论述逻辑的错乱。尽管江启臣表示承认“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但却要消解和修改其“核心意涵”,换言之,是接受外壳不接受内容,从而显示出他所采取的,是一种偏离“九二共识”、而且有可能越走越远的做法。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这是国民党一些人的老毛病,混淆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区别,常常以战术性花样代替战略性目标,造成自己两岸政策论述的进退失据。

  四、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辩证法

  说到这里,可以略微总结一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实际上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学深悟透“1·2“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内在逻辑和整体脉络,就会理解到:第一,习总书记对“九二共识”全部含义所作的有力论述和鲜明揭示,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还原历史真实原貌,也是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二,所谓“全部含义”,首先是指“两点论”的清晰化:一中原则或“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必须清晰,国家统一目标必须清晰。因此,在解读“九二共识”时“两点论”要全,不能二缺一、也不能二选一。第三,所谓“全部含义”仍然包括战略模糊,尽管“1·2”重要讲话强调了“两点论”,但它幷非不重视“九二共识”的包容性问题,包括战略模糊问题。战略模糊的存在,也是历史原貌之一,也是当时的初心做法。而且,需要注意到,至今大陆方面尚无一个正式的政策性宣示,表明不要战略模糊了。否则,“九二共识”这个词也可以不要了,而只要使用这个词,就需要保持战略模糊。对于是否继续采取战略模糊的做法,也就是应否仍然给“九二共识”留有战略模糊的空间,是一个需要在战略全局上加以考虑和通盘谋划的问题。作为大陆最高领导人,在发表“1·2“重要讲话时确有阐明基本立场的必要性和表明政策底线的需要,但讲话推动形势转圜、引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也是很强的。

  因此,既然大陆方面仍然把“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对“两点论”的清晰化就不会排斥战略模糊,而是仍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战略模糊。因而,在总体上讲对“九二共识”的清晰化应该是适度的、分殊的清晰化,而不是极度的清晰化。因为极度的清晰化预示着一种极端的情形,即只要“两点论”,根本不要战略模糊。除非两岸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故,否则此种情形应该不太可能出现。

  实际上对大陆来讲,在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揭示出国家发展态势的明朗前景,而由此将筑牢“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历史大势的情况下,在两岸关系发展演进中更需要把握好的是两对关系:一是“两岸同属一中”的“强共识”和“九二共识”实际上仍然作为“弱共识”的关系;二是对于作为“弱共识”的“九二共识”,大陆需要把握好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关系。从辩证的意义上讲,“强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而“弱共识”则可以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把“弱共识”发展到“强共识”,是从和平发展转进到(和平)统一的逻辑顺延。而在目前,如果还要维持和平发展,那么保住“弱共识”,也就是保住“九二共识”及其战略模糊,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可能性。这对岛内某些人来讲既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测试题(itisatestforthe“春暖花开”)。就此,对于如何能够保住“九二共识”,把握好“九二共识”的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关系,这里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对“九二共识”可以采取“一中原表”的做法,即“一个中国,原版表述”。这样做别怕费事,先把海协会、海基会关于“九二共识”的两个版本都摆出来,原文照录,苍天可鉴!民进党不是说尊重“九二历史事实”吗?这就是历史事实。而且,这样做是有先例的,“胡宋会”会谈公报就是这样做的。〔18〕因此,采取“一中原表”既有充分理由,也有典型案例。

  先说理由。一般来讲,汉语习惯用简约方法概括某项政策或某种概念,但在两岸关系中处理“九二共识”的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越简化反而越容易引起争议,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复杂化。苏起用“九二共识”四个字概括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结果,本有好心之善,也有简约之美,还有使用之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在各方不同解读下的扭曲与任性,其内容的失真、原义的失传,乃至后来的争议之大、说法之走样,可能也是发明者未曾料到的。民进党无论其执政还是在野,都一直不接受“九二共识”,幷用“九二精神”、“1992年香港会谈之基础”及“九二历史事实”等繁多说辞混淆视听,国民党内部则很早就出现了不同样式的“一中各表”的说法,而大陆方面也曾一度有过“各表一中”的说法。〔19〕无论是上面哪种说法,都是越简化概括,越容易产生歧义乃至争议。因此,不如采取“一中原表”的方式,先把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原版文本全部奉出,用原版完整的表述说明双方曾经共同达成的“共识”,以避免“各表”方面的争议,更避免“事实承认”方面的矫情。也就是说,先复杂后简单反而是最好的方法。对“九二共识”的认知与解释,更应该采取先繁后简的路径,即采取“一中原表”的做法。〔20〕这样,原来的历史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都是原汁原味的政策表述、甚至用语遣词,避免自说自话和事后“复杂化”解释。特别是,“一中原表”、“原版表述”已经包含双方承认且均予以表述的两个方面:一个中国与谋求统一;也包含双方默契下的战略模糊空间。“一中原表”表的是正解,是“两点论”,也表了战略模糊空间。〔2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