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一
2009年9月号,总第14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认同与两岸关系

  同时,还包括一些可能是台湾比较有疑虑的,比如刚刚黄老师讲的天下概念,到底中国是属于谁的?中国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也不是中华民国的中国。我觉得如果这样来思考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大胆的思考将来有一种“中华卡”的概念?持有中华卡的人可以在双方面的单位、政府机构任职。

  此外,我还提出“两岸安全相对化与阶段化”的观念,这是现阶段马上就可以采行的。由于两岸之间最大的认同障碍就是两岸的安全受到威胁,包括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因为两岸卡在一个是不是会搞台独,一个是不是要武力犯台的问题。

  “两岸安全阶段化和相对化”的内容为:我们以四年一次台湾大选单位,如果台湾提出四年反对台独,那么大陆也可以提出四年放弃武力。如果随着一个四年、两个四年不断的宣示,从制度理论的论述,一旦制度形成就很难更动,两岸安全的问题其实也就随着时间而解决,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都在等待永远长久性的宣示。(可参考张亚中,〈论两岸统合路径〉,《中国评论》,2009年4月号)

  杨开煌:过去处理认同上的盲点与未来推动认同之看法

  我认为,我们过去在认知上有一个盲点,就是简单的认为扩大交流、深化交流就是认同。但是从过去30年来看,或者从心理学来看,事实上是认知失调的现象是十分普遍,而不是相互认同增加。所谓“认知失调”,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指一个人原先的认知,不可能因为新的反例的增加而改变自己原先的认知,有时反而会自我强化原先的认知。我们以个人针对两岸交流所作的小样本的调查也证实了此一理论。以下容我引用去年在电话调查200位台湾民众的我的部份结论:

  1、开放迄今去过大陆和未去过大陆之比例为42.1:57.9,所以在开放交流的廿年后,仍有近六成的台湾民众从不曾去过大陆。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根本不愿去大陆的。

  2、台湾民众赴大陆的原因,仍是以观光为主要原因,换言之,去大陆的目的是为自己的休闲,而非去瞭解大陆。

  3、大多数的台湾民众去大陆之前,并没有阅读相关资料的习惯,曾阅读过资料的族群来看,主要知识来自电视、书籍、报纸和网路,

  4、在台湾民众去过大陆之后,对大陆资讯的关心度基本上并没有增如。而且不论省籍都有半数以上的民众明确表示对中国大陆并不关心。

  5、在未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中,其主要的理由除了经济、时间之外,最多的顾虑是安全和卫生以及大陆劣质导游等事件的影响。总之,他们对大陆的印象是负面的,如果对比去过的一群可以印象有变化的并不显着。2007年底当时的海基会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印象观感,从偏好的方向看,民众对大陆人士的观感表示“好”所占的比例为

  33.0%,而认为“不好”所占的比例为55.1%。

  再以2008年12月25日民进党公布一份“台湾民众的中国印象”民调指出,在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友善的比例为32.2%,敌意的比例为56.8%可以佐证。

  以我个人接触的例子,那些对大陆不是那么友好的人看来,大陆到处都是缺点,认为台湾都不是这么做;如果看到人家确实很好,就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反之,对中国有好感的朋友,去大陆时,看的就是进步的、健康的一面,于是对大陆就更加同情和理解;看到不如意的部分,就主动替大陆设想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找原因。这样的交流就是在强化自己原来的认知,这种就是认知失调。

  还有一些交流可能对某些人有震撼力,但基本上是“一曝十寒”,印象淡化,效果递减;震撼久了仍然回归,你是你我是我,所以事实上,对于认同来讲可能有功能但是非常微弱。

  如果交流希望在认同方面,展现功能的话,首先,最直接的方法是从启动两岸教育的全面交流入手。譬如从教科书的通行,课程的参考,学生的跨海交流、交换;互招学生,互考学生,老师的交流,交换等。如在大陆的台湾研究所和台湾的大陆研究所,竟然没有台湾教授和大陆教授,也没有相互去口试硕、博士生的作法,这本身对廿年的交流就是一种讽刺;总之,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全面相互开放,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其次,在两岸关系中只要讲认同好像就只有台湾有距离,大陆方面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如今的大陆中、小学校的墙壁上有没有中国古圣先贤的铜像、挂像,古圣先贤的事迹简介、佳言名句、勉志励行的古训呢?

  换言之,认同价值的创造不是只要求台湾认同中国大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对北京而言,如今的大陆是否开始全面回归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大陆而言,恐怕不能期待台湾的“中国认同”是片面的“中共认同”,只有当台湾人来到中国大陆发现这里的一切才是他们原生的根,而且仍在滋长茁壮,生机勃勃,此时认同之心,才能油然而生,久久不忘。

  其三是文化而论,台湾文化正如胡六点所说“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因此从一个面向来看,“台湾主体认同”也是由中华文化中生成滋长,如果要台湾认同中国,则中国只能尊重“台湾主体认同”,理解“台湾主体认同”,透过长期的、不断的,全面的交流去扩大和吸取“台湾主体认同”中的积极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