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一
2009年9月号,总第14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认同与两岸关系

  刚才杨教授提到,目前在台湾没有人愿意提“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中国”这块牌子已经被大陆方面搞臭了。只要他们不喜欢的事,就说是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如果按照大陆的定义,连办个国际会议都是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那么台湾大多数人都是台独。难怪台湾人不愿意被“一个中国”的原则套住。这个问题若不根本解决,两岸的统合就非常困难。

  吴玉山:马英九在认同与意识形态表述上的变化

吴玉山

  我是研究政治学的,所以就从选举这一块开始看。我观察到,马英九先生在差不多2005、06年到总统选举之间,他在认同与意识形态的表述上其实有蛮大的差别:2004年国民党二次失败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寻求基本政治支持者的认同,另一方面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与大陆接触,连宋也在这个情况下先后访问大陆。那个时候的马英九还是比较传统的国民党人,认同终极统一(晚统),但没有一个时刻表,非常像他参与制定的“国统纲领”。

  可是从2006年开始,大概也是在陈水扁“废统”那段时间,马英九在《自由时报》登了一个广告,认为台独也是一个合法的选项,结果闹了蛮大的风波。但从此之后,马英九的竞选操作就不断地往中间靠,因为他认知到,在台湾统、独两边都是少数,很多人都是在中间,认为中间才有票。因此,在选举的考量下,中间这块是最重要的,所以马就真真实实地往这块走;若再看马各式各样的论述,包括不统、不独、不武,都表明马要走中间路线。

  在意识形态上
  马可能由中间向绿色方向滑动

  马英九知道,中间选民不是一个意识形态,中间这块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在拉扯。因此,马英九在种种论述中,为了呵护中间这一块,通常是表述完这一面后,又会表述另一面,以此来表示他在中间。所以他的就职演说里头,一方面说祖先埋骨至此,另一方面又用中华民族的词语。

  两种意识形态拉扯的结果,马英九向绿色方向滑动的可能性比较大。正如有人说,陈水扁八年执政最大的贡献,是把国民党拉到绿的这边来,有若干的道理。

  不管马英九的意识形态如何,在台湾整个的光谱继续往绿的方向滑动时,马英九在面对中国大陆的时候就更困难:经济上马要靠大陆,但由于他的政权的合法性上,他必须把自己操作成非常具有台湾本土认同;他的下半身和上半身、他的脑袋跟他的胃肠是分开来的;他对台湾的表态与对大陆的表态是不可能一样的,但是他必须同时做两种表态来满足现在对他来讲都不可或缺的考虑根源,他当然就左右失措,被人抨击。

  耿曙:面对台湾分裂的社会
     马政府的论述分裂在所难免

耿曙

  刚刚吴老师和杨老师都提到,我们新政府两边不讨好的情况,可是我觉得这样的拉扯或分裂,其实是来自台湾的政治结构:本来在统独问题上,台湾就是一个拉扯与分裂的社会。处于这样一个结构之下,为了确保马“总统”第二任能做更多事,所以现政府只得采取这样左右为难的路子。所以我觉得解决目前左支右绌的出路,可能不在马政府而在对岸。我的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大陆施惠特定团体的效果不大
  中共必须思考新的政策方向

  从胡锦涛主导两岸关系后,对台政策基本上有一个大方向,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根据实证研究,这个做法的成效有其局限,大陆可能要根据现阶段的实践开展一些新方向。

  目前大陆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经济上施惠特定团体,如农民、企业家和台商,二是强化两岸的交流接触,如台生、青年邀访、两岸联姻等。大陆希望通过惠台政策与强化交流,逐渐改变对抗性的台湾认同,促进两岸的统合,但经过数年政策的实施,上述政策的成效还是有限。

  施惠于农民的政策,因为台湾农产品多是“产销分离”,掌握运销流程者可以因此获利,多数农民则既没得益也不瞭解。而对于台湾企业家和台商来说,大陆的施惠政策,虽然有利于他们的经营,但经过一定的诠释分辨之后,多数人仍倾向“利益归利益,认同归认同”,钱照赚,立场照样。

  就促进两岸接触来说,台生在大陆的学校,相对孤立社会之外,多数仍然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行为规范也是台湾规范。至于大量邀请台湾青年学生,的确有助于改善他们对大陆的印象,认为大陆快速发展,共产党也不那么僵化,但比较深的接触后,反而让他们觉察到彼此的不同,仍然无助改变他们的认同。而大陆配偶,则多希望子女加速融入台湾社会、认同台湾社会,因此刻意强化子女“也是台湾人的身份”。

  认同是政治抉择的最终依据,没有认同做基础的话,利益输送、接触交流再多也没用;以往多认为扩大交流、扩大惠台,将有助于转变台湾的认同,目前看来实际效果有其局限,大陆应该在惠台与交流政策之外,另求突破之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