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到底谁是谁的老师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
伏尔泰曾于1755年将马诺瑟译介的《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突出理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可以“征服野蛮”这一主题,取得轰动效应。在理性与野蛮孰优的问题上,他与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卢梭作了长期的争论。为反对耶稣会的神学宣传,他始终维护孔子政治伦理学说的“理性之光”。他称赞孔子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 启蒙学者,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tz, Gottfried Wilhelm von. 1646-1716),和伏尔泰一样,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救世精神深表景仰。德国的长期分裂状态给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他们以为孔子乱世造道德礼仪,给政治和学术指引了方向,可为天下治世之表率。莱布尼兹推崇中国以道德秩序治国的思想,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原因。顺着这样的思路,他的学生沃尔夫(C. Wolff)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儒家思想,他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本源,并上升到自然法的高度加以颂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式哲学,他本人也被称为“孔子的殉道者”。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哲学出现之前,伏尔泰和莱布尼兹的学说乎一直统治着德国各大学。 法国的重农学派领袖,西方经济学的鼻祖魁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主张符合自然法,即按自然规律行事,实际上就是孔子提倡的天理。他说:“中国文化均依据天理天则,天理天则即不外乎自然法。”魁奈的弟子米拉波曾说,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的天性,不再为愚昧和贪欲所蒙蔽,所以他提倡敬天,畏天,战胜贪欲,勿以情欲支配行为,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道德信仰优美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件要事待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 1756年起,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之间的肮脏斗争又愈演愈烈。一批有识度的人思考着怎么去救治英国。于是对刚刚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文官制度与朝廷谏议制度予以激赏,用来批判英国首任“阁魁”罗伯特.沃尔波尔的专制独裁和他施行的贿赂制度与分赃制度。他们就在报刊上发文章谈中国政治的清明,在舞台上上演中国戏《赵氏孤儿》等来宣传群众起来铲除恶势力。他们尤其夸赞中国有科举选才制度,保证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说中国朝廷又有谏议制度,宰相和谏官都有权对皇上进谏…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书”派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D. Diderot,1713-1784)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十分倾倒。他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强调以道德理性治国平天下,与教会的迷信观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霍尔巴哈(Paul Henri Holbach, 1723-1789)主张以儒家理性道德观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观念,并且像中国那样把政治和道德结合起来。他说:“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中国),道德成为一切理性的人们的唯一宗教。”他以为:“在中国,律法充满圣智,甚至征服中国的野蛮的满州人,亦为之屈服。这就是说,理性对于君权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力,使中国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强调“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是一个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 经过启蒙思想家的努力,法国最终爆发了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这两座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并且经过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启蒙思想成果推广到全欧洲,这时欧洲人也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