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反腐败的“制度大爆炸”

http://www.CRNTT.com   2015-05-21 17:17:13  


 
  一些学者认为,让腐败的政府进行反腐败,无异于让一个掉入泥潭的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出泥潭。朴正熙虽然自身是清廉的,但他的政府却充斥着腐败,他的两个继任者更是和腐败同流合污,事后追查贪腐金额双双超亿美元。金泳三和金大中也是清廉节俭的总统,但是他们的政府同样受到腐败的严重困扰,他们的亲信甚至儿子都卷入了腐败。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政府能够一意推行反腐,直至根本遏制腐败的势头呢?这是反腐理论上一个难解之谜。实际上,在很多学者看来,韩国的反腐之路绝非常态,而是特例,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印尼就是一个反面例子,1998年印尼虽然走上了民主化和法治化道路,但反腐上至今没有起色,依然是亚洲最腐败的国家之一。

  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学者观察到一个诡异的腐败现象—腐败具有“粘性”,也就是说,腐败一旦发展到特定程度,便会形成均衡,难以再打破。在这种境况中,即使每个人都认为应该停止腐败,也都从道德上谴责腐败,但就是没有人愿意首先停止腐败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达尔曾研究过亚洲国家“街头官僚”腐败的现象,他分析说,之所以没人愿意首先停止腐败,是因为他们认为“既然大家都腐败,那我为什么不能腐败”?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清廉与否无法改变腐败大局之时,每个人便都成为了腐败的共谋者。这是中下层官僚的逻辑,对于高层官员乃至领导人来说,为什么也少有彻底推行反腐政策的人?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领导人通常是腐败制度的最大获益者,而反腐却存在潜在的政治风险。

  假如不能解决反腐败的动机问题,那么即使像印尼一样初步建立了民主和法治制度的国家,也难逃腐败的泥沼。这就产生了一个极为吊诡的现象,被认为是反腐法宝的民主和法治,在特定情况下,反而有可能助长腐败。例如有研究转型国家反腐败的学者提出,一些国家的贪腐官员利用法治的程序正义原则,逃脱法律的追责。也有学者观察到,一些新近民主化的国家,腐败程度甚至超过威权国家,主要原因在于,民主机制仅仅被当作政党夺取政权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制衡权力的机制。这种吊诡现象的根源在于,制度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同样一套制度,在腐败的环境中,可能会自我调适成为腐败的土壤,而在廉洁的环境中,则自我调适成为反腐败的保障。

  这种逻辑使那些将反腐希望寄托在制度建设上的人们遭受了挫折,因为腐败的困境之中,要么无法达成建立有效反腐制度的共识,要么即使建立了相关制度,也会流于表面,或是走向异化。全斗焕和卢泰愚时代的韩国就是一个例子,财产公开制度和金融实名制度虽然已经萌生,但却丝毫没有效果。因此许多学者开始追问,是什么力量使一个腐败的政府成为反腐败的主导者,幷且能够成功走出腐败困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